秸稈打捆機稻草、麥草、棉桿、玉米桿、油菜桿、花生藤。豆桿等秸稈、牧草撿拾打捆;配套功能多,可直接撿拾打捆,也可先割后撿拾打捆,還可以先粉碎再打捆。
18世紀,許多國家的交通運輸、農業生產都以馬為動力,這樣在廣大的城市和農村都需要大量的干草來飼養馬匹,在運輸這些干草時草要壓緊、捆實,1853年,美國的埃默里發明了草打捆機,使草捆的結實,方便了運輸。這種打捆機是一種水平壓力機,在打捆箱兩端的延伸部分各裝一個功能如活塞的擋板,當把草放在箱內的時候,由馬來拉動一套鏈子和滑輪機構,這樣打捆箱兩端的擋板做相向運動,從而將草壓緊。這種打捆機每小時可打5捆草,每捆重125公斤,它的弊病就是當機器運行時,仍需工人作輔助工作。
1872年,美國的戴德里克在埃默里基礎上研制出連續生產的打捆機,在美國和英國取得極大成功,從而加快了生產節奏。
由于需要不斷地提高生產能力,1884年,又研制出了蒸汽壓力打捆機,這種打捆機將草壓成捆后,用人將草捆好,然后自動將草捆彈出。
1871年,美國人沃爾特-伍德獲得了鋼絲打捆機的,在當時這種打捆機是很出色的,還曾經在英國展覽過。
1858年,約翰-費-阿普爾比發明了繩子打捆機,但由于繩子的價格昂貴,所以直到20年后這項技術才得以發展。這種打捆機使用方便,機型靈巧。1878年,制造商迪林生產的打捆機采用了阿普爾比的打捆方式。
在1958年以前,打捆機只能把麥捆打成矩形體,1958年美國的艾利斯-查默斯公司把羅托-巴勒研制的圓柱體打捆機投入商品生產,該機可以把麥稈捆成直徑為36-56厘米,長0.91米,每捆18--45公斤的圓柱體。直到現在,這種打捆機有些地方仍在使用。
占地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工作效率高,一小時可收集秸稈5畝地以上,大約800公斤秸稈作物。并且草捆結構緊湊,密度大,透氣性好,一個草捆重量大約在20公斤左右,草捆長80厘米,直徑50厘米,大大減少貯存占地面積、提高運輸能力,減少火災可能性。自走式秸稈撿拾打捆機是畜牧業、造紙業*的優選設備。該機械投放市場以后解決秸稈回收、改善農村焚燒秸桿帶來的環境污染及提高秸草的利用質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該機自推出以來,深受廣大農民朋友喜愛,是咱農民朋友發家致富的好幫手。
秸稈打捆機主要由拾禾器、打草滾筒、鏈輪傳動機構、繩盒、引繩桿及預警裝置、液壓控制機構等部件組成。打捆時自動引繩,自動拾取秸稈作物,自動打捆,自動切繩,通過對槽輪大小的調整,來改變打捆時的繩圈和草捆密度,使草捆不散、不凌亂。成形后的草捆體積小而緊密,便于運輸和貯存。
該機由機身、傳動機構、喂料機構、密度調節機構、壓草活塞機構、草捆長度控制機構及車輪行走機構組成。由電動機(或內燃機)通過傳動機構帶動連桿驅動喂料壓板和活塞作往復運動;適量物料通過進料口、在喂料壓板的作用下,進入儲草腔內,再由壓草活塞推入并被壓緊前進。當達到料捆長度時,將隔離板插入儲草腔內,之后隨草前行,待該板走出儲草腔后,即可用繩帶捆綁料捆,出機待用:該機可在較平整的場地由汽車或拖拉機牽引作短距離的移動。
不自動送帶
1.送帶長度控制的電位器在零位
送帶長度控制電位器在前面板開關牌上左起第二個位置。順時針方向調整,則出帶長度長反之則短;如果在零位置則不出帶。
2.穿帶不正確。
打開右門,按照說明書標明的“穿帶過程法”或穿帶示意圖,正確穿帶。
3.上下分機內有異物。
打包機器長期使用,又未能及時清潔與保養,致使機器內積有贓物,使送帶不順暢自如,應多作清潔保養。
4.送帶滾輪間隙不正確。
一對半自動打包機送帶滾輪之間的間隙大小對正常送帶至關重要,間隙的調整參照說明書之說明。仔細調整,調至送帶滾輪間隙只比帶子厚度多出0.05~1mm時即可。
5.選用的PP帶太厚或太薄。
因PP打包帶生產廠家有很多,厚度也不一致,應按要求選用;如不可能請按照說明書之方法,仔細調整送退帶滾輪之間隙。
6.電磁鐵工作不正常。
電磁鐵不工作。首先檢查電磁鐵連線焊接頭是否脫落,再檢查線圈是否燒壞。如兩者都無異常,應檢查電磁鐵是否位移,或是被贓物堵住,使子彈頭不能活動自如。
二.打包機不退帶.
1.上下分機內有異物。
上下分機內有異物或固定導帶片的沉頭螺釘松動,卡住了打包帶。取下上分機清除異物。
2.橫桿635軸承破裂。
橫桿平衡位置調整不當,容易造成橫桿造成破裂。應說明書正確調整到位。
3.退帶間隙不當。
由于退帶滾輪具有拉緊帶子的作用,在調整進退帶滾輪間隙時,應以退帶滾輪為主,調至退帶滾輪間隙比帶子厚度多出0.05到0.1mm。
參考資料編輯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