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禽業的發展,家禽的飼養量增加,籠養技術正逐漸在生產中推廣應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禽單籠飼養,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既提高了飼養密度,又能獲得較高而穩定的受精率。
(1) 有利于體重的控制提搞種家禽的整齊度。肉種家禽采食量大,增重速度快,限飼必須在育雛末就開始,飼喂量根據每周稱重結果調整,加上控光合理,使性成熟與體成熟保持一致。而全程籠養則非常有利于限飼,抽樣稱重方便,更加直觀有效地調群。在育成期,開展限詞工作可按大、中、小3種體重分別置于上、中、下三層籠位,這樣很容易使種家禽保持較高的整齊度和理想的平均體重,為日后種家禽良好的生產性能的取得打下基礎。
(2) 提高種家禽的利用率能降低飼養成本。通過公母分飼、人工授精,受精率大大提高了。籠養種家禽可在5?6周齡、轉群前(19 ~20周齡)、母雞開產前期(25~ 28周齡)進行3次選育。前2次的綜合評定主要根據體型結構、發育好壞、體重等進行,開產后的評定主要依據家禽性反射好壞,經過3次選育,一般按1 : 25 ~30的公母比例留種。人工授精還能充分合理利用患有腿疾、無法進行正常交配的家禽。
(3) 減少疾病發生采取全程籠養,便于一些接觸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的控制,使球蟲、白痢等病很少發生。
(4) 增加飼養密度,提高家禽的利用率較早的籠養是群籠,公母混養,事實上肉種雞是限制飼養的,其生長速度遠比敞開詞喂的肉用仔雞要慢得多,其成年體重已有相當的控制。肉種雞籠養,人們往往認為胸囊腫和腿病必然lian系在一起,這是一種誤解。無論生產實踐還是從生物學觀點都證明,肉種雞采用籠養方式與墊料地面平養胸囊腫和腿病的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個別例外情況可能是被籠具劃傷或飼養管理不當引起。許多實驗結果表明,籠養的產蛋期存活率和產蛋量、成活率、育成期的均勻度均不比平養組低,而且會降低飼料消耗,明顯提高受精率,方便清洗消毒,總的效益好,但是籠具等一次性設備投資較高。
一般來說, 家禽籠的長、高、深及堅固性均大于蛋種雞籠, 生產性能較好的是二階梯籠架, 每層規格為:200厘米×40厘米×39厘米, 分5格, 每格養2只, 便于管理和觀察, 且利于人工授精。種家禽籠要求高大, 使其有充分的活動自由, 不要讓其頭部高出籠面, 以免損傷其冠和肉髯, 影響其質量。
飼養手冊推薦的營養標準均根據平養肉種雞的生活習性需要制定, 還沒有統一的籠養標準。籠養家禽活動少, 能量需要也相對減少, 每日采食量比平養標準要少3~5克, 維生素和礦物質需要增加。因此, 設計配方時能量可采用下限標準, 粗蛋白可采用上限標準, 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均為平養標準的1.5倍。高峰日糧中鈣保持在3.75%, 磷不低于0.9%。總之, 合理的營養供給, 才能保證籠養家禽在采食量減少的情況下健康、高產和穩產。
籠養家禽人工補光的時間和強度, 均可采用種家禽飼養管理手冊推薦的數據, 只是光源分配上一定要均衡。兩階梯籠養光照易解決, 一般采用2米斜下方照射地面, 燈泡要加廣角燈罩, 保證上下層家禽都能接受足夠的強度。光照強度要以照度儀測試數據為準, 以瓦數換算得到的光照強度誤差較大, 易造成光照不足或浪費。 [1。
參考資料編輯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