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監管快訊】編者按: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農機保有量迅猛增長,農機安全監管工作任務重、要求高,面臨諸多挑戰。江蘇省鹽城市堅持以保障農機安全生產為中心,立足安全、依法履職、轉變方式、強化服務,在推進農機安全監理“放管服”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現將該市的經驗做法摘編如下,供各地學習借鑒。
鹽城市大力推進農機安全監理“放管服”改革
江蘇省鹽城市是農業大市,也是農機大市,系國家糧食生產先進市、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近年來,該市始終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安全,強化能力建設、深化履職盡責、優化服務創新,推進農機安全監理“放管服”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一、加強能力建設,夯實安全監管基礎
(一)強化監理隊伍建設。一是優化人員結構。將農機安全監理人員錄用納入全省公務員統一招考,市、縣級兩級監理人員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達85%。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對市、縣、鎮三級287名農機安全監理執法人員進行整合,組建支隊1個、大隊9個,中隊32個,形成市建支隊、縣建大隊、鄉鎮分片組建中隊的安全監管網絡體系。
三是組織業務培訓。舉辦農機安全監管法規培訓班,邀請專家為監理人員系統講解農機安全監管法規,解讀新頒布的
拖拉機和
聯合收割機及其駕駛證規定、規范,對新舊條款的異同點進行比照,確保深入領會相關規定要求并執行到位。
四是強化行風建設。通過舉辦監理人員年度審驗、爭先創優、考察觀摩、技能競賽等形式,強化監理行風及業務能力建設,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全面提升農機安全監理執法人員綜合素質。
(二)加強設施裝備建設。一是推進農機安全監理基地建設。通過資產置換、資源整合等多種途徑,加強監理基地建設。市農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即將啟用。大豐、東臺等6個縣(市、區)的監理基地實現升級改造,為開展農機檢測、駕駛人考試工作提供了硬件支撐。二是推進監理裝備升級換代。積極實施農機安全監理裝備項目,考試機具、駕駛人無紙化考試設施、拖拉機自動檢測線同步更新升級,配備農機安全監理執法終端、執法記錄儀、應急救援等設備。三是推進警農合作共建。建立公安駐農機警務室,健全警農執法信息通報機制,定期互通農機牌證管理數據及農機道路交通事故情況。
(三)清理行政權力事項。一是全面梳理法律法規授權事項。編制農機監理權力事項責任清單,將行政許可業務權限下放至縣(市、區)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對歷*形成的牌證業務檔案分批劃轉。
二是推進分級管理。在對拖拉機、聯合
收割機實行牌證管理的基礎上,對插秧機、植保機、飼料粉碎機等其他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農業機械進行備案登記。
三是探索輔助檢驗途徑。編制插秧機等危及人身財產安全農業機械實地檢驗指南,對鄉鎮農機監理員進行業務培訓,派考核合格人員定期對備案登記機具進行實地安全檢驗。
二、嚴格履行職責,推進監管措施落實
(一)規范開展牌證核發及年度檢驗。一是嚴格技術標準。拖拉機運輸機組全部上線檢測,統一為參檢機具粘貼反光貼、承諾書、操作規程、安全作業警示標語。推廣照明、制動、轉向燈光系統及前大燈、后視鏡等安全防護裝置,并將相關要求延伸至輪式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確保檢驗一臺、達標一臺。嚴把駕駛人入口關,嚴格考試科目和考試程序,嚴肅考試紀律。二是嚴格業務監督。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對各縣(市、區)監理業務工作進行督查,建立業務檔案監督審查機制,開展業務檔案交叉評查,并定期通報業務檔案存在的問題。三是嚴格源頭管理。加強與推廣、培訓機構協作,對享受財政補貼機具提供機具上牌、駕駛人培訓考核、辦理財政補貼手續“一條龍”服務。發揮示范園區、合作社的示范導向作用,提高“三率”水平。
(二)深入推進農機安全教育全覆蓋。將每年11月1日和11月分別作為農機安全監管“法制宣傳日”和“執法宣傳推進月”,市、縣、鎮聯動開展農機安全宣傳進集市、進學校、進社區、進合作社、進農戶活動。“農機安全進學校”已成為當地校園安全教育品牌活動,受教育農村中小學生達20多萬人次,覆蓋面達90%以上。制作農機操作規程警示教育視頻,累計播放542場次,受教育人員近6萬人次。舉辦農機安全監理知識競賽,通過《鹽阜大眾報》等媒體刊發試題,開辟微信答題方式,引導廣大農機手參與,參與競賽人員達5000多人次。通過、多層次的宣傳培訓,農機手及其家人的法制意識、安全意識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機手能夠自覺接受管理、主動參與管理。
(三)大力開展農機安全執法檢查。檢查重心向田間場院等農機作業一線下沉,做到既在農忙及重大節假日等重點時段開展、全天候檢查,又于平時對重點區域和地段進行不間斷檢查。規范檢查行為,佩戴統一標志、持證亮證執法。建立隱患排查及整改工作臺賬資料,制發《安全隱患告知書》《責令補辦手續通知書》《責令停止使用通知書》等執法文書,對隱患整改情況進行跟蹤督查。針對少數機手違章作業,又屢教不改的現象,依法予以行政處罰,累計實施行政處罰21起,無牌無證、逾期脫檢、無證駕駛等安全隱患得到有效整治。
(四)健全農機安全生產預警機制。組建農機安全生產聯絡員隊伍,與保險機構建立事故報案信息直通機制,采取赴鄉鎮派出所、交警中隊、醫院排查等方式,拓展事故信息來源,以準確掌握農機道路外事故情況。建立事故及隱患通報制度,對排查出的農機事故進行剖析歸類,分析事故原因及隱患,定期召開農機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會,提出防控事故措施,并通過媒體向社會通報。建立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協調醫療、公安、交通等相關部門每兩年組織一次實戰演練,提升重特大農機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全市每年接案、處理農機事故20多起,對所有農機道路外事故均建立了完善的農機事故檔案。
三、創新便民舉措,構建為農服務平臺
(一)規范窗口服務。辦證大廳設置多個登記審核和受理崗,實行平行受理,一崗辦結,工作人員由串聯審核改為后臺的并聯審核。確保只取一個號,只到一個窗口,只走一套流程即辦結業務,大幅提高服務效能。配齊集成式高拍儀、證件電子條章打印機、電子簽名板等設備,農機牌證管理檔案實現“電子化”。公示業務申請資料、辦理程序及時限等內容,增設信息查詢觸摸屏、服務叫號機。實行固定“辦證日”制度,設立AB崗。每逢“辦證日”,全體人員均提前半小時到班,延遲下班至辦結后機手的各項業務。設置崗位監督臺,公布姓名、工號及職務,設立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實行“一次性”告知,嚴格落實首問負責制、責任追究制。
(二)爭取惠農政策。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推行免費監理。對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及其駕駛人免收證件工本費、號牌費、檢驗費、考試費。將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人培訓列入職業農民培訓計劃。全市累計免費實地檢驗危及人身財產安全農業機械超過30萬臺套。大力推進農機政策性保險,全市手扶拖拉機運輸機組交強險參保率100%,輪式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綜合險參保率達90%。積極探索糧食烘干機保險試點。
(三)組織送檢下鄉。聯合公安交警、保險、移動、石化、醫療衛生等部門搭建“八同時”服務平臺,將電腦、打印機、復印機、塑封機等辦公設備搬到鄉鎮、村組、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及農業園區,在農機手家門口提供駕駛人安全管理、農機檢驗檢測、機具投保、違法查詢、“平安農機通”入網、農機“雙優”加油卡核發、駕駛人體檢、照相等服務,做到現場受理業務,現場制發證件。免費為農機手拓印鋼印號、放大字碼、機具拍照、復印證件。全市共設立送檢點254個,年服務機手1.7萬人次。為機手節約燃油費、誤工費、差旅費等支出300多萬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