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10月20日,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此次大會以“智能互聯、開放合作、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組織負責人、互聯網企業人物、互聯網名人、專家學者等齊聚峰會,深入交流探討數字經濟、人工智能、5G、大數據、網絡安全等熱點議題。
此次大會,引發人們關注和熱議的除了各個互聯網“大佬”們、各種先進理念外,還有大會上的一個無人5G智慧農場。
在這個40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沒有工作人員,卻有2800株西紅柿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枝頭掛滿了果子。一臺多功能植保機“站”在農場中間,在5G技術的支撐下,不僅可以幫助西紅柿感知環境變化實時調整,還能自動消毒、滅菌、殺蟲等,實現全過程管護。
在整個大棚里分布著可以采集溫度、濕度、水分以及養分等數據的傳感器,傳感器采集到數據后,通過5G傳輸到云端進行分析、處理,工作人員通過操控電腦就能自動往里輸水。借力5G種植,作物管理也更精細。在5G生態無人農場生產場景下,農業智能設備實時自動控制和監控視頻高速回傳,農場主即便遠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通過手機查看每一株植物的長勢情況,還能通過大數據計算,結合土壤元素含量、溫濕度等情況進行判斷,更科學地做好農作物種植管理。
據悉,這種智慧農場里種出的小番茄,產量至少翻一番,并且通過這種控制,蔬菜品質也會大幅提高。
往前倒退幾十年,沒有人會相信上面所說的智慧農場里發生的一切竟然可以完全做到現場“無人”,是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讓農業發展插上了“翅膀”。當下,國家大力提倡鄉村振興和農業全面現代化,正是“5G+農業”大展拳腳的時代。
要說目前5G技術給鄉村帶來的大變化,那就是實現智慧農業。此次互聯網大會上的無人種植番茄只是智慧農業很小的一個縮影。廣義上的智慧農業是指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具智慧。通俗來講,就是利用設備收集大氣、土壤、作物、病蟲害等多方面的數據,來隨時隨地指導農業生產。智慧農業必須依托于物聯網技術,物聯網就是讓所有的農業
生產設備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
其實,農業物聯網的概念已經提出很多年了,之所以以前沒有實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網絡容量不夠,各設備之間出現通訊故障是時常發生的事情。5G技術的出現就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5G網絡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全面覆蓋,必將助力實現智慧農業的發展,我們之前的暢想已漸漸變為現實:農民早上起來,打開手機便可知作物生長情況,隨時隨地了解土壤水分和肥力狀況;遇到病蟲害方面的問題,電腦端可以自動分析出原因并給出解決方法;收獲的
農產品,可以通過網絡全程展示它成長的過程,讓消費者放心;為吸引鄉村游的游客,遠程展示項目實景,帶游客提前感受美麗鄉村……
5G技術必將為智慧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在技術上帶來新的突破,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語: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曾表示“農業*腦的概念早是出現在工業之中,如今農業也出現了大數據等技術,應該圍繞智慧農業來開展此類的工作,建立農業的*腦。”趙春江表示,希望建立更加龐大的、宏觀的、虛擬的、戰略性的農業機器人系統,這也是農業大數據的本質內涵。
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與發達國家都有明顯差距,如:農牧業工藝與機械設備結合的不夠緊密,國內穩定性、故障率、易用性等指標不理想,生產成本較高,生產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核心算法的差距明顯。5G技術的出現或許將縮小這些差距,期待5G技術為智慧農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支撐。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