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時光飛逝,2019年逐漸進入尾聲,又到了年終回顧與總結的節點。2019年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農機行業不平凡的一年。那么2019年可以用哪些關鍵詞來概括?這一年農機行業討論較多的熱點又有哪些?
5G
2019年,“5G”是非常熱門的話題。6月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圖像識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加速應用,農業生產正在實現精細化、數字化、智能化管理。5G技術的“神通廣大”讓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多應用價值。
11月,國內“5G+智慧農機”創新示范應用在上海崇明區萬禾有機農場千畝有機稻田上開展演示,新能源智能農機、農業植保機器人、無人駕駛
收割機等新型智慧農機等紛紛亮相,結合5G網絡,智慧農機已擺脫對人力的依賴,實現遠程一人對多機的操控與管理。此次示范是對5G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的全新探索。未來,在5G技術的支撐下,從智慧農機、智能生產、精準防控、智慧監管等多方面構建現代農業不再是難題,更多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將落地生根。
國四
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排放標準將于2020年12月1日起實施,也就是說從2020年12月份開始,排放達不到國四標準的農機產品將不能生產和銷售。因此,2019年是農機企業的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年。以中國一拖、雷沃等為代表的各大農機企業紛紛響應國家政策,對產品進行升級。今年4月,第一批東方紅國四產品投入市場,拉開了中國非道路國四農機應用的序幕;在今年10月舉辦的農機展上,雷沃動力科技攜新平臺L2000系列國四產品亮相。
此外,農業農村部7月份在對人大代表的回復中表示,將組織研究現行政策框架下優化分類分檔的途徑和辦法,推動將先進的農機產品,特別是實現國四排放標準的產品與一般、常規產品區別分檔,適當提高補貼定額。
生豬生產
2019年,由于非洲豬瘟的擴散,“二師兄”的肉成了比“唐僧肉”還貴的肉,對此,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多項政策促進恢復生豬生產。在農機裝備方面,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對穩定生豬生產、保障豬肉供給作出的全面部署,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支持生豬生產發展的通知》(農辦機〔2019〕11號),要求加快生豬生產農機裝備的試驗鑒定,增加生豬生產農機裝備供給。
同時,農業農村部立足當前加快恢復生豬生產,著眼長遠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將持續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支持力度,促進畜牧業機械化發展。
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土地關系是農村基本的生產關系,以土地制度為核心的基本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的政策基石。11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意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一個既管當前又管長遠、“一不動百不搖”的重要制度設計。明確了鞏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本方向,明確了保持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的基本原則,是一個關于農村土地政策的重大宣示。
韓長賦強調,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既有利于增強農民發展生產的信心,給他們吃下“定心丸”,又有利于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還有利于保障農村的長治久安。
促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的重要基礎,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不僅給農民吃下“定心丸”,同時也為農機行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催化劑”。
高標準農田
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田基本建設,不斷加大投入,截至2018年,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新增千億斤糧食等建設項目,規劃田間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土壤改良培肥、平原綠化工程建設、農業農機裝備配套等方式,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約6.4億畝。在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加上優化耕作制度、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豆糧輪作、良種良法、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批提升耕地質量、穩產高產、防災減災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高標準農田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步提高,為我國糧食15連豐提供了有力支撐。
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夠新增糧食產能,而且能夠提升農田的抗災能力。《意見》從強化建后管護和嚴格管控利用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保護和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的政策要求,支持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集中用于重要
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而且,按照《意見》的要求,下一步有關部門將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注重土壤改良,嚴格落實耕地質量標準,通過一系列措施,使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在數量而且在質量上都能夠獲得雙豐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