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女avwww无套白浆流出,成 人影片免费观看,真人做爰视频免费观看第14期

江蘇印發《江蘇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2021-10-29 09:28:06 來源: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 閱讀量:17173 評論

  【農機網 地方農機】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十四五”時期,是江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根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江蘇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等,編制本規劃。規劃闡明了未來五年江蘇農業農村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指導全省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發展基礎
 
  江蘇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條件優越,農耕文明歷史悠久,是全國農業主產區和糧食主產省,素有“魚米之鄉”美譽。“十三五”時期,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系列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農村改革有力推進,鄉村治理水平逐步提升,鄉村面貌和農村民生持續改善,“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加快補齊,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重要農副產品保障有力。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農業連續豐產豐收。糧食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創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的顯著業績,習近平總書記稱贊“這對一個東部沿海省份來說很不簡單”。蔬菜、禽蛋、水產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足。2020年,蔬菜產量5700萬噸,畜牧業年產值連續10年超千億元,水產品總產量484萬噸,居全國前列。
 
  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0家、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0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4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52家。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77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近500家,家庭農場超過17萬家,農民合作社8.5萬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0%,高于全國近10個百分點,建成高標準農田4000萬畝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0%。農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到95%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下降。
 
  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先后實施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等7個整省試點,積極推進一批國家改革試點,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農村“三塊地”改革、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等新實踐成效明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資產總量超過2000億元。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掛牌運行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建立農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村鎮銀行實現縣域全覆蓋。
 
  鄉村民生短板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建制鎮垃圾中轉站、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點實現全覆蓋,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全覆蓋,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5%以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1.1萬個村莊、行政村覆蓋率達74.6%。改善蘇北農房超過20萬戶,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超過300個。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區域供水一體化。雙車道四級公路、4G網絡等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以設區市為單位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農村教育水平持續提高,現代鄉村社會治理機制逐步完善。
 
  全面小康基礎更加堅實。堅持把全面小康的重點放在農村,突出抓好各項硬任務落實。深入實施富民增收“33條”和農民收入新增萬元工程,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萬元,增幅高出城鎮居民2.7個百分點。全面打贏脫貧致富奔小康硬仗,全省254.9萬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達6000元以上,821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達標,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區全部摘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構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19∶1,是全國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還存在著不少短板和不足,突出表現在:農業基礎還不穩固,生產效率提升面臨諸多技術瓶頸;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結構性供給矛盾并存,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生產主體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隊伍和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建設亟待加強;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面臨較大壓力;鄉村建設水平有待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仍然較大;縣域經濟發展還不均衡,部分縣城帶動鄉村發展能力相對較弱,鄉鎮產業層次相對偏低、集聚資源要素能力有限,農村社會建設管理服務不健全,一些村的集體經濟較為薄弱。
 
  第二章 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和到2035年的“三農”工作作出部署,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并作出重要講話指示,殷切期望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江蘇肩負的重大責任,必須準確把握江蘇“三農”發展新的時代特征,始終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認清形勢,把握規律,迎難而上,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探索經驗、提供示范。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動因深刻變化:一是發展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改變全球經濟格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農產品市場不穩定性加劇。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將給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等帶來多方面影響。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自然條件等存在不確定性,發生旱澇災害和動植物疫病的風險不可低估。二是工農城鄉之間關聯程度提高。我省工業化已經進入到中后期,具備了較強的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我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44%,城鎮化總體進入成熟穩定、質量提升階段。制約城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藩籬正逐步被打破,工農城鄉之間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作用更加直接。三是區域間分工協作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推動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促進各地區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分工協作。四是持續發展動力增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農村消費潛力不斷激發,鄉村建設需求不斷釋放。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對農業農村發展帶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提供新的動能。
 
  “十四五”時期,江蘇農業農村發展進入加速轉型期,鄉村建設治理進入深化拓展期,農村民生保障進入品質提升期,工農城鄉關系進入重塑融合期。充分權衡和兼顧我省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長期性和階段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做好“十四五”時期的江蘇“三農”工作,面臨“六高一新”的現實選擇。一是必須適應城鄉居民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友好的急切期盼,突破農業長期粗放發展的慣性影響,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農業生產技術規范約束,確保農業加快高質量發展。二是必須適應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突破對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確立我省農業區域綜合競爭優勢,確保經濟實現高水平循環。三是必須適應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需要,突破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制約,全面加快農業物聯網等發展進程,確保農業發展的高技術引領。四是必須適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突破農村現代發展制度供給的不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確保農戶和農業從業者獲得高成長收入。五是必須適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突破農村投入相對不足的累積效應,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和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確保農村居民享有高品質生活。六是必須適應農村社會對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鄉村文明水平的期待,突破農村社會建設管理服務長期存在的短板,確保農村達到高效能治理。七是必須適應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需要,突破城鄉二元結構,讓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間有序自由流動,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第三章 總體要求
 
  錨定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思想,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形勢變化,科學謀劃全省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任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中把握主動權、贏得新發展。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緊扣“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總目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統籌發展與安全,全面推進鄉村“五大振興”,堅決守牢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產保供底線,大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提升農村美麗宜居水平,大力提升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全面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農業農村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堅持“五大振興”統籌推進。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堅持深化農村改革創新。深化目標導向性改革,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持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釋放新活力、注入新動能。
 
  ——堅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護農民權益,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讓農民群眾更多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科學把握地區發展差異,規劃先行,分區施策,循序漸進,順應發展規律,根據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產業基礎分類推進。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水平鞏固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基本建立。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更大成效,鄉村面貌發生根本變化,鄉村活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
 
  展望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目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基本同步,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基本健全,農民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并做到水平更高、走在前列。
 
  第四章 全面增強農業基礎地位
 
  堅持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扭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實施重要農產品保供行動,統籌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
 
  第一節 穩定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推進優質糧食穩產增效。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進一步壓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下的市縣長分級負責制,穩面積、穩產量、穩政策、增效益。落實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戰略,實施穩產保供強基工程,突出優質稻麥產業發展,穩定水稻、小麥種植面積,發展玉米、甘薯、大豆等旱雜糧面積,積極爭取黃淮地區納入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落實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稻谷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水稻收入保險試點、產糧大縣獎補等政策。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產業基地規模化、收儲加工專業化、市場營銷品牌化等一體化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優質糧食產業化示范基地。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全民糧食節約行動。到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保持在740億斤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3200萬畝左右。
 
  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統籌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健全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規范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改善撂荒地耕種條件,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以縣(市、區)為單位,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相結合,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試點,加大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退化修復等綜合措施,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到2025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500萬畝,完成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500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
 
  專欄1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項目
 
  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每年建設400個以上示范片,大力推廣優質專用糧食品種、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和模式,推行統一區域布局、統一種子種苗、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專業化服務、訂單種植“四統一訂單”生產模式,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基地。
 
  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十四五”末全省建成5000萬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年畝均產能達到1000公斤目標,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500萬畝。前兩年以新建為重點,后三年以提質改造為重點。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和“兩區”建設高標準農田。
 
  第二節 保障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
 
  穩定生豬等主要畜產品生產能力。以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生態化、融合化為發展方向,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產業布局,加快構建現代畜禽養殖體系,穩定提升畜產品供應安全保障能力。促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大型集約化養殖與適度規模經營并舉,鼓勵大型養殖企業布局全產業鏈經營,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標準化豬場,引導中小場戶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向適度規模、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轉變。深化家禽業提質發展,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和肉羊生產,因地制宜發展肉兔、肉鴿等特色畜禽。大力實施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推進工程,加快畜禽養殖設施裝備升級和技術提升,提升屠宰行業整體水平,健全畜禽產品冷鏈加工配送體系,打造一批起點高、管理精、效率優的智慧養殖場和全產業鏈經營企業。到2025年,豬肉自給率達70%以上,禽肉、禽蛋100%自給。
 
  提升漁業生產能力。推進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實施,優化漁業生產布局,穩定水產養殖面積。加強水產種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漁業發展基礎。大力實施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試點示范工程,以點帶面,加快推進全省池塘生態化改造,改善養殖生產環境,提升養殖基礎設施水平。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重點加強養殖投入品監管,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探索湖泊大水面生態漁業建設模式,穩定沿海灘涂養殖面積,大力發展沿海魚蝦貝藻立體養殖,提升沿海漁業產能水平。到2025年,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900萬畝左右,確保水產品有效供給。
 
  加快綠色蔬菜及特色園藝業發展。突出綠色蔬菜產業培育,建設80萬畝“菜籃子”工程綠色蔬菜保供基地,合理確定各大中城市蔬菜保有量目標和保供基地保護范圍。引導蔬菜產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支持共建綠色蔬菜產業基地,構建穩定的產區銷區對接關系。推廣蔬菜優良品種和集約化育苗技術,建設“蔬菜+N”復合種養示范區,提高綠色蔬菜產品占比。加快老果園、老茶園更新改造,支持地方茶樹種質資源的挖掘與保護利用,選育一批優質品種。推進蠶桑示范基地、標準藥材基地建設。到2025年,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2000萬畝以上,產量保持在5500萬噸以上。
 
  第三節 加快現代種業創新發展
 
  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全面查清資源家底,統籌規劃布局省級資源庫(圃、場、區)建設,建立省級農業種質資源綜合基因庫,實施活體原位保護和異地保存相結合、活體與遺傳材料保存互為補充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模式。加強種質資源活力與遺傳完整性監測。組織實施優異種質資源創制與應用行動,實施畜禽遺傳資源改良計劃,攻克一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鍵技術,發掘一批有重要育種價值的新基因,創制一批突破性的新種質。
 
  開展基礎性育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突出優異基因挖掘、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創新、生物育種技術、新品種選育、高效繁育技術等科技創新鏈條,實施一批種業創新重大科技項目。推進農業重大新品種(品系)創制聯合攻關開發,應用全基因組育種、基因編輯育種等技術,推動“常規育種”與“精細育種”相結合,加快突破品種創制、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稻麥優良品種選育水平,開展蔬菜園藝、生豬、肉雞等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自主培育一批重大突破性品種。
 
  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布局建設一批種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集聚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提升種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推進科企深度融合,提升種業企業創新能力,引導育種創新要素集聚,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種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大力培育種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科技型企業,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實施新一輪品種更新工程,重點培育億元以上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加快推廣自主可控的本地優質種子種苗,擴大良種覆蓋面。
 
  第四節 增強農業產業配套支撐能力
 
  增強高端農機裝備制造業配套發展能力。實施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開展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推動農業機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快推廣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高端復式機械,更多應用北斗終端設備,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設施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推進品種、種養方式與裝備設施相適應,主要農作物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支持和鼓勵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機裝備產業集群。
 
  增強設施農業配套發展能力。支持設施農業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型專用設施裝備研發,推廣標準化溫室、新型畜禽養殖、環境控制智能化、節水節肥一體化等設施。加強現代園藝作物優勢設施構型設計開發,提升完善蘇式日光溫室、單體鋼管塑料大棚等標準構型,加快突破功能型覆蓋材料等關鍵技術開發,加強環境自動調控、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等智能設備以及節能型設施建造材料等新型材料研發。加快畜禽養殖設施裝備升級和技術提升,推廣自動飼喂、自動環控等現代化設施。加強養殖尾水處理及循環利用等技術裝備升級改造,適應智能化農業工廠發展趨勢,加強智能工廠硬件設施研發生產。
 
  增強糧油機械產業、食品加工制造業配套能力。支持糧油機械產業向智能化產品和全過程服務方向發展。支持骨干食品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進原料生產、加工物流、市場營銷等環節融合發展。支持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食品制造企業開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裝備研發,提高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引導食品企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控制,提升智能制造和本質安全水平。組織實施節能和循環經濟改造工程,提升食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過程污染。
 
  增強農業農村專用設備設施生產配套能力。加強種子生產專用設施設備研發生產,推進設施農業工程、農機和農藝技術融合創新,加強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支持動物防疫專用設施、畜禽育種場主要疫病檢測實驗室和凈化專用設施、水產養殖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用設施等生產。加強農業廢棄物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設施和裝備研發生產。
 
  第五節 推進農業關聯產業發展
 
  加強農業關聯產業和供給體系建設。暢通城鄉區域經濟循環,強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地位。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縱向延伸產業鏈條,貫通產加銷,創造新供給,橫向拓展產業功能,融合農文旅,培育新業態,多向提升鄉村功能價值,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反映全產業鏈價值的農業及相關產業統計核算體系。
 
  拓展農業功能和相關產業發展空間。順應城鄉居民消費拓展升級趨勢和需求,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在穩定糧食生產前提下,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精品農業和都市農業。挖掘現代食品工業發展潛力,支持與農業關聯度高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積極發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多功能農業機械及可降解農膜等新型農業投入品,培育壯大新型農用工業。
 
  第五章 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
 
  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行動,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現代鄉村產業,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加快構建“產業結構優、質量效益高、經營主體強、技術裝備精、路徑模式新”的江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第一節 發展壯大現代鄉村產業
 
  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植根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的現代鄉村產業。支持發展縣域范圍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參與主體多的融合模式,促進資源共享、鏈條共建、品牌共創,形成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科研助力、金融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充分發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載體的引領作用。到2025年,建強一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和省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農業服務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
 
  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優化布局,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主產區布局,向鎮、村延伸,把更多的加工增值效益留在農村。鼓勵和支持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在產區和大中型城市郊區布局中央廚房、主食加工、方便食品、凈菜加工。支持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營養食品開發、品質控制、冷鏈物流等關鍵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提升農產品加工標準化水平。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收入超過1.4萬億元。
 
  優化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持續推進農業與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強休閑農園(農莊)、農家樂、鄉村民宿、休閑漁業基地和農耕實踐基地、康養基地建設,培育發展特色化、多樣化、差異化鄉村休閑旅游產品。持續推進鄉村休閑旅游農業品牌打造,做靚一批精品農莊農園,做精一批熱門打卡線路,做響一批美食民宿產業,打造一批高質量精品農旅區,構建全域鄉村休閑旅游新格局。到2025年,休閑旅游農業精品點穩定在12000個左右,休閑旅游農業綜合收入超過1300億元。
 
  發展鄉土產業和鄉村生活服務業。傳承發展傳統鄉土產業,挖掘鄉土產業的產品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以縣(市、區)為單位,系統梳理鄉村傳統工坊、鄉村手工業、鄉村文化、鄉村能工巧匠、鄉村車間等,建立鄉土產業名錄。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趨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科技、現代設計提升鄉土產業,彰顯鄉土文化魅力。推進鄉土產業進入農業園區、集中居住小區、創新創業園,搭建推介平臺載體,讓鄉土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成為富民產業。積極發展訂制服務、體驗服務、智慧服務、共享服務、綠色服務等新形態,探索“線上交易+線下服務”新模式,鼓勵各類服務主體建設運營在線服務平臺,推動傳統服務業升級改造。到2025年,培育一批鄉土氣息濃郁、市場影響力強的地方鄉土特色產業。
 
  第二節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方向,鼓勵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加快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水平,引導發展土地入股、托管、統一服務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連片種植、規模飼養,提升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群集聚發展,促進農業專業化布局、規模化生產。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防止工商資本到農村流轉土地后搞非農建設。
 
  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域綠色生產示范工程,以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優勢產業品牌培育等為載體,推動標準集成和推廣應用。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業標準化試點示范。試點實施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全程質量控制工程,全面提升基地產品質量受控水平。加快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展,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到2025年,建設10家以上全域綠色生產示范區,5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
 
  提升農業品牌市場競爭力。以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譽度和高忠誠度“三高”農業品牌為導向,以推進“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工程為抓手,堅持做強品牌與培植優勢特色產業相結合、擦亮老品牌與培植新品牌相結合,著力培強一批農業大品牌,打造一批“江蘇精品”農業品牌。引導支持各地培植10個以上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等培植信得過、叫得響的組織品牌。完善江蘇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創新品牌賦能推廣方式,提升目錄品牌市場競爭力。積極組織品牌農產品參展國內外各類農業重點展會,支持各地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業品牌大賽和農產品營銷促銷活動,促進品牌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創新品牌傳播機制。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精準監管”示范工程,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能力。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進一步健全省、市、縣、鄉四級監測網絡,加快應急監測和風險篩查能力建設,建設布局10家以上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監測和風險篩查重點實驗室。實施縣級監管能力提升工程,開展鄉鎮農產品監管站星級評定,強化鎮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站點建設,推動“三定一考核”網格化監管提檔升級。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實施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加快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體系,實施農產品執法保障工程,提升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能力。
 
  第三節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培育多元服務主體。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發展壯大社會化服務人才隊伍,鼓勵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涉農科研院所領辦創辦各種形式的專業化服務組織。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聯合合作,促進各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引導各類服務主體發展服務聯合體、產業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打造一體化的服務組織體系。探索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名錄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的信息服務平臺。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服務組織承擔農業生產性服務。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鼓勵拓展服務類型,建設集農資供應、技術指導、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營銷等服務于一體的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提升綜合服務集約化水平,提高社會化服務覆蓋率和服務質量。
 
  構建緊密穩固利益聯結機制。以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為主要目標,引導小農戶通過農業生產托管廣泛接受農業生產性服務。支持各類服務主體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享機制。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規模產業基地建設,通過股份合作、訂單生產、保底收購、保底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建立關聯緊密、分工明確、鏈條完整、利益共享的聯結關系。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吸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讓農戶分享增值收益。
 
  第四節 加快農業物聯網發展進程
 
  提升數字農業技術裝備研發水平。實施數字農業重點研發計劃,加強智慧農業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數據感知、處理分析與輔助決策等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加強土壤、水體、農業源氣體濃度及動植物生理數據等新型農業傳感器創新研發;支持基于5G、物聯網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裝備研發;加快動植物生長模型、作物組學大數據、智能決策控制算法等數字農業分析決策核心技術創新研究;加快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在農機作業、農情監測中的應用研究。重點開展農業大數據、農情立體感知、智能農機裝備、農業機器人等技術和裝備開發,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領先水平的農業物聯網技術產品。
 
  增強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能力。增強農業生產性數字服務能力,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聯合與合作,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發展農業生產“云服務”,加強服務供需智能對接、服務質量遠程監管,構建現代化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推廣省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集聚省市縣農業信息化工作體系、農業信息化科研體系、國家級創新平臺載體、農業物聯網高新技術企業等多方力量,構建新型高效的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及服務體系。
 
  探索產業數字化轉型路徑。支持有條件的縣域在大田種植、設施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領域,圍繞優勢主導產業,推進全產業鏈數字技術應用,探索產業數字化轉型路徑,以數據流帶動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各要素集聚,促進產業發展形成比較優勢,打造一批產業數字化典型樣板。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廣泛應用,發揮網絡、數據、技術和知識等要素,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各環節高效協同和產業化運營中的作用,有效推動產業融合、服務聚合、數據整合、平臺匯合。
 
  專欄2 數字農業農村基地建設項目
 
  大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領域創新應用,提升智能化管控水平,推動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建設100個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
 
  第五節 推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省區域功能定位,推動農業差異化協同發展,形成與區域發展戰略相配套的現代農業區域布局。沿海地區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做大做強優質糧油、蔬菜園藝、生態畜禽、現代漁業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和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打造全省重要農產品保供核心區、農業開放合作前沿地、農業綠色發展樣板區、現代海洋漁業新高地。沿江地區重點加快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精致精細“微農業”、社區體驗農業等都市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沿運河地區注重農耕文化和農業遺產活態保護傳承,大力發展稻作、圩田、垛田、桑田等傳統特色優勢農業,結合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沿黃河故道地區重點加快發展優質糧油、高效林果、特色瓜菜和規模畜禽四大主導產業和花卉苗木、食用菌、特色水產三大特色產業,打造千里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特色走廊。
 
  專欄3 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
 
  打造沿海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充分利用沿海地區資源優勢,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打響區域優質稻米品牌。發展規模生態農業,建設服務長三角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打造響水西蘭花、東臺西瓜等一批10億元級縣域特色產業,建設蘇系肉雞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開放型農業,建設一批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加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發展,完善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布局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載體平臺。大力推進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重點建設射陽、如東、啟東和贛榆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因地制宜新建2-3個海洋牧場。
 
  建設黃河故道沿線生態農業產業帶。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和三大特色產業,建設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帶、農產品加工產業帶、農產品物流產業帶和生態旅游產業帶,持續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大品牌。加強沿線鄉村文化資源挖掘,大力發展歷史文化游、休閑觀光游、自然景觀游,打造一批具有當地鄉土人文氣息的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
 
  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一批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圍繞精品蔬菜、應時鮮果、名特茶葉、特色畜禽、特種水產、花卉苗木等,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確定特色產業主攻方向,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建設一批品種品質優良、規模體量較大、產業鏈條完整、融合程度較深,集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等于一體的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主體關系由“同質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針對優勢特色產業短板,重點擴建規模化綠色生產基地、發展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冷鏈物流,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提升產能、品質和效益。到2025年,每個農業大縣形成1-2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超過200個。
 
  第六節 培植具有綜合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引導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實現上下游產業鏈有效整合,培育一批支撐行業發展的百億元、領軍型、行業“小巨人”農業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行業企業集群。支持開展協同創新和現代產業要素引進集成,支持龍頭企業領辦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推廣更具約束力和穩定性的產業鏈融合模式,引導企業在實施訂單收購、入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重視創新團隊和科技型企業家人才的培育,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研發,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傳統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改造,引進開發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鼓勵農業企業在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對在主板上市、新三板掛牌和江蘇股權中心掛牌的總部注冊地在江蘇的農業龍頭企業,省級財政給予獎補。到2025年,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00家,其中超百億企業15家。每個縣(市、涉農區)至少培育一個10億元級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
 
  第七節 大力發展開放合作農業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開放合作農業。持續提高農業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實行農業產業集群引資,突出建鏈、補鏈、強鏈,推動一批科技含量足、產業層次高、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落戶。深入推進農業接軌長三角,推進上海市外農產品主供應基地和直采直供基地建設,加強農產品配送中心、集散中心、直銷窗口建設,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對接,提升產銷銜接層次與水平。提升開放型農業能力水平,依托出口支柱產業,建設一批國家級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和省級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培育壯大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鞏固現有目標市場,大力拓展新興農產品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拓寬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搭建“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系統謀劃重點農產品境外布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境外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農業合作示范區、大宗農產品原料生產加工和物流基地。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開放型農業載體建設。強化農業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強港澳臺農業技術、貿易、投資合作,強化臺創園建設,提升港澳臺農業合作水平。
 
  第六章 全面推進鄉村建設行動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行動,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
 
  第一節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和農貿市場建設。加快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預冷、保鮮等商品化處理和面向城市消費者“最后一公里”的低溫加工配送設施建設,推動形成覆蓋農產品主要產地、銷地和中轉集散地的冷鏈物流網絡。鼓勵生鮮電商平臺、大型零售企業發展“連鎖+冷鏈配送”“網絡化冷庫+生鮮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冷鏈央廚+食材冷鏈配送”“生產基地+電商+冷鏈快遞+智能菜柜”等物流配送模式,探索多溫共配模式,推動冷鏈物流配送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打造“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網絡。推動農產品市場建設改造,支持大型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做大做強。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
 
  專欄4 農業農村現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加強國有糧油倉儲物流設施的保護和監管,“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倉儲設施,建設縣區“中心庫+收納庫”庫點框架,整合建設國有糧食企業收儲倉容400萬噸。優化糧食物流(產業)體系布局,形成“線路+樞紐+節點”的“三橫三縱”糧食物流(產業)布局的網絡體系。
 
  農產品冷鏈設施建設。以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產業園區和重點幫扶地區為重點,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基層供銷組織等建設產地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加快推進蘇州南環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南京龍潭冷鏈物流云倉項目和徐州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園建設。支持800個以上主體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200個左右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
 
  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村公路骨架路網,強化與國省干線公路、綜合樞紐、機場、港口等的銜接。結合全省鎮村布局規劃,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公路向規劃發展村莊延伸。推進“農村公路+產業”融合發展,改善城鄉客運出行品質,提升農村物流服務水平。提升農村村組道路建設水平,加強通自然村道路和村內街巷道路建設。加快農村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構建從源頭到龍頭的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到2025年,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100%,農村供水保證率達到97%,區域供水入戶率達到99%以上,基本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管護。
 
  深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全面摸清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底數,制定各行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實施方案,編制縣級管護責任清單,積極推行農村河道、道路交通、綠化美化、環境保潔、公共設施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綜合管護。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推進全省公共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管護體制改革。到2025年,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管護主體和責任明晰,管護標準和規范健全,管護經費保障落實,管護水平和質量顯著提升。
 
  提升農村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能力。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嚴防嚴控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和重大動物疫病,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推動沿海漁港公共設施建設,提升漁港漁區安全生產和防災救災能力。加強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防范,完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優化農業氣象綜合觀測布局,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體系,培育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加強縣鄉村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做好對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安全隱患等的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
 
  第二節 強化鄉村生態建設
 
  全域逐步開展生態修復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構建多維尺度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重點推進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土壤污染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工作。抓好沿江沿海等重點地區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濕地灘涂資源全面保護,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到2025年,全省林木覆蓋率達到24.1%,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國考斷面三類水質比例提高到80%。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動各地加強已改戶廁維護。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完善“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市)處理”的城鄉統籌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有機垃圾生態處理”的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推進整縣農村生活污水社會化治理試點,抓好已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提高設施正常運行率。加快推動城鎮污水管網逐步向周邊自然村莊延伸,由村級“建有率”邁向“通戶率”,并與農村改廁有效銜接,提高農戶受益率和覆蓋面。系統推進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持續推進農村河道疏浚及生態河道建設。深入開展以“四清一治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大力推動綠美村莊建設。到2025年,蘇南等有條件的地區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90%,蘇中、蘇北地區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0%。
 
  探索建立鄉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保護機制。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機制,重點培育和發展市場主導的二級交易市場。穩步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研究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綠色發展補貼政策,探索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重點農業生態系統的綠色補貼政策體系。建立農業綠色發展重大技術和農業投入品名錄,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建立市場化資產、多元化投入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專欄5 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項目
 
  適應河道安全性、自然性、生態性的要求,恢復和拓展河道行洪、排澇、引水、灌溉、航運、生態、景觀等綜合功能,實現“水流通暢、水體清澈、岸坡綠化、景色優美”的建設目標。“十四五”期間,建成1500條農村生態河道。
 
  第三節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大力推進產業布局科學化、生產方式清潔化、投入品使用減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面源污染治理精準化,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強化農業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推進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注重養護修復農業生態系統。加快農業綠色投入品創制、耕地質量提升與投入品高效利用、動植物病蟲害防治和生態高效種養殖等領域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構建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支撐體系。積極創建國家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鼓勵各地制定實施農業農村發展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鞏固長江禁捕退捕成效,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堅決打擊非法捕撈等違法行為。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強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加強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科學開展增殖放流,促進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
 
  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在保障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持農業農村生產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對碳排放的科學預測和充分研判,按照“合理控峰、協同增效”的原則推進農業農村碳達峰工作。以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為支撐,優化種養結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高農田土壤固碳能力,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間格局。集成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等綠色技術模式,發展“稻魚共生”、糧飼—豬—沼—肥等生態循環種養。加強綠色加工物流、清潔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綠色產業鏈供應鏈。
 
  推進農業清潔生產。以縣域為單位,依據縣域耕地面積科學測算畜禽養殖規模,推廣“戴莊經驗”,持續開展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示范,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農業生態經濟體系。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深化測土配方施肥,建立完善主要農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施肥技術體系,大力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區(片)建設。實施果菜茶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工程,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農作物病蟲害抗藥性監測體系、農藥使用強度監測體系和農藥有效性監測體系。推進農藥集中采購統一配供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廢舊農膜回收處置。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60%。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穩步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和離田收儲利用,培育壯大高附加值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以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為主要路徑,以肥料化和能源化為主要方向,大力支持有機肥生產,建立健全糞肥還田利用體系,多途徑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均達95%以上。
 
  專欄6 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示范項目
 
  在31個省級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整體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立完善強村富民機制,努力打造“生態興業、生態強村、生態富民”的鮮活樣板,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2022年底前完成試點任務,2023-2025年在試點基礎上擴大實施區域范圍。實施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重點推進農業生態系統建設、化肥減量增效、綠色防控、生態健康養殖、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等。
 
  第四節 有序推進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
 
  有序推進鎮村布局規劃實施和動態更新,逐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引導村莊分類發展和整治提升。鼓勵各地按照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標準,重點依托規劃發展村莊,改造和新建一批農村社區,增強公共服務功能和社區治理能力,同步謀劃產業發展和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配套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以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為重點,依法依規有序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爭用3年時間,建立常態化農村房屋建設管理制度。不得違背農民意愿,強迫農民上樓。到2025年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明顯改善。鼓勵蘇中、蘇南地區結合實際,積極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
 
  第五節 深入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著力提升村莊規劃水平,立足平原農區、丘陵山區、水網地區等不同地貌特征,優化鄉村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運用好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土人情,加強重要節點空間、公共空間、建筑和景觀的詳細設計,保護自然肌理和傳統建筑,深挖歷史古韻,傳承鄉土文脈,彰顯鄉村地域特色,打造形態各異的特色田園鄉村,展現“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和特色手工業等鄉土產業,合理發展家庭工場、手工作坊,培養集聚各類鄉土人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競爭力的標志品牌。創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機制,在推進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莊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全面開展面上創建。將傳統村落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優先支持對象,分批次認定公布省級名錄。到2025年,建成1000個特色田園鄉村,1萬個美麗宜居鄉村。
 
  第七章 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深入推進萬村善治工程,實施鄉鎮功能提升行動,系統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江蘇特點的鄉村善治之路。
 
  第一節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建立健全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建立“抓管帶”組織體系,構建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新格局。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縣級試點和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活動。健全完善省市縣各級鄉村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創新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加強鄉村治理“積分制”等方法創新應用。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水平。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村(居)民委員會、村(居)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等以及廣大村(居)民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方式,在治理結構、服務體系、治理模式等方面加強治理創新。加強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服務。加強村規民約制定和修訂工作,大力普及厚養薄葬觀念,弘揚孝親敬老文化。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群眾自治組織,提高村規民約執行力,廣泛開展鄉風評議,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強化線上治理服務,規范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監督和民主協商,進一步增強農村群眾自治能力。
 
  加強法治鄉村和平安鄉村建設。持續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建設,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深化應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突出問題整治,推進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違法犯罪活動和非法宗教活動。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推進農村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設,進一步織密織牢農村安全穩定防護網。創新鄉村網格化治理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群防群治力量,加強農村專兼職網格員隊伍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規范化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加強基層人民調解組織規范化建設。實施農機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提升農機本質安全水平。壓實管理責任,建立覆蓋漁村、漁港的組織化網絡體系,推動漁港管理“港長制”和漁船管理服務組織建設。
 
  第二節 著力增強鄉鎮功能
 
  健全鄉鎮服務功能。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發揮好鄉鎮聯城帶村紐帶作用和服務農村農民作用,構建縣鄉聯動、功能集成、反應靈敏、扁平高效的綜合指揮體系,著力增強鄉鎮統籌協調能力,加強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鄉鎮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強化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和鄉村治理中心。健全縣鎮村三級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強化鄉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優化整合鄉鎮現有公共服務資源,推動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大力推進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鄉鎮綜合服務設施建筑面積不低于1500平方米。創新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辦等制度,提升便民服務效能。將農村民生和社會治理領域中屬于政府職責范圍且適合通過市場化方式提供的服務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推行鄉鎮政府公共服務事項代辦制度,確保村民群眾就近辦理各類公共服務事項。按照管理權限,鄉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運行維護水平。
 
  加快發展鎮域現代鄉村產業。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貯藏和加工車間,推動龍頭企業以鄉鎮為基地建設加工物流中心,加快標準原料基地、倉儲保鮮、加工營銷和產地市場建設,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創業活躍的鄉村產業體系。在重點中心鎮和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根據特色資源優勢,聚焦農業主導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加快要素聚集和業態創新,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資源開發項目,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活躍、產村產城一體的鄉村產業產值超10億元的重點經濟鎮,提升“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水平。
 
  第三節 強化村級服務能力和水平
 
  加強村黨群服務中心“六個規范化”建設。適時啟動黨群服務中心功能提升行動,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持續推動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政治功能、服務內容、設施配置、管理運行、基本保障“六個規范化”。新建和改擴建村黨群服務中心建筑面積不低于400平方米。按要求規范懸掛“一徽一標四牌”等標識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欄及時規范更新。
 
  推進“四站合一”鄉村發展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支持、村社管理、功能配套、市場化運作的集電商、金融、招商引資、產權交易“四站合一”的鄉村發展綜合服務體系,集聚各類服務資源,疊加服務功能,因地制宜地打造為農民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鄉村綜合服務網絡。實施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提升行動,加快農村綜合服務社改造升級,把文體娛樂、養老幼教、就業培訓等更多的服務資源和要素嫁接到為農綜合服務社平臺上,進一步提升服務功能。
 
  提升農村社區服務能力。加快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編制鄉村公共服務指導目錄,提供清單式服務。創新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辦等制度,提升服務的便民性。鼓勵農村社區采取“三社聯動+”機制,整合政府、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等資源,增強創新治理服務能力。支持設立農村社區服務站(點),推動農村社區公益性服務、市場化服務發展。
 
  第四節 提升基層組織工作效能
 
  全面落實鄉鎮黨委抓村級組織建設的直接責任,持續加強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設,整鄉推進、整縣提升,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建立“統抓鄉村、抓鄉促村”工作機制,將鄉鎮領導班子和村“兩委”班子建設一并納入市、縣黨委書記黨建責任清單、述職評議考核。通過在鄉鎮相關職能機構掛牌設立黨建工作辦公室,配強黨務力量。加大從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書記、第一書記等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力度。每年開展村級黨組織綜合分析研判,按一定比例倒排一批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落實縣領導聯村、鄉鎮領導包村、“第一書記”駐村、縣級機關結對等措施,確保整頓轉化落地落實。落實村書記“縣鄉共管”制度和縣級聯審機制,推動村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建立健全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提升監督效能。深化以“專職五級”為核心的村書記專職化管理試點,完善分級準入、梯次晉升、精準培育、差異激勵、動態管理“五大體系”。持續實施村(社區)書記“百千萬”工程,推動基層帶頭人隊伍整體提升。探索加強城鄉融合地帶黨建有效路徑,對新型農村社區、農房改善集中居住區等強化分類指導,及時完善黨組織設置,建立有效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社會轉型和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
 
  第五節 加強農業農村執法工作
 
  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整合農業行政執法職能,統籌優化執法資源和執法力量,厘清監管和執法職能,規范設置執法機構,構建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全面清理、優化和精簡執法事項,嚴格落實執法事項清單管理制度,明確省市縣鄉鎮執法事項的權責、職責邊界。推進鄉鎮綜合執法改革,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鄉鎮綜合執法有效形式,在鄉鎮探索逐步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落實農業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執法人員管理,推進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完善聯合執法機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健全農業執法協作機制。建立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制定農業行政執法裝備配備標準、裝備配備規劃、設施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綜合運用執法專項檢查、案卷評查等方式,加強執法監督。
 
  第八章 全面提升鄉村文明水平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健全農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逝有所安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第一節 發展鄉村社會事業
 
  加強鄉村教育。依據農村人口出生與流動情況,合理規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現代化建設,辦好家門口的學校。在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優質均衡,抓細抓實控輟保學工作,切實保障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留守兒童等群體平等接受教育。堅持政府主導、公益普惠原則,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幼兒園,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構建公益普惠、方便就近、公平而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學前教育資助政策體系,確保弱勢群體兒童享受學前教育服務。
 
  加強鄉村醫療衛生建設。實施健康鄉村促進行動,合理規劃設置鄉村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完善鄉村“十五分鐘健康服務圈”。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設備配備,推進鄉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實施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建設工程,推動符合條件的鄉鎮衛生院轉設社區醫院。持續開展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積極培育鄉鎮衛生院特色科室,開展甲級村衛生室建設。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向健康管理轉型,逐步建立由家庭醫生提供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綜合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開展健康鎮村建設。強化健康促進與教育,廣泛普及健康知識,引導農民群眾掌握健康技能。到2025年,建設200個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鄉鎮衛生院領辦村衛生室率達78%。
 
  專欄7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提升項目
 
  在涉農縣(市、區)深入開展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加強縣級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人口超過50萬的縣(市、區)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兒童、婦幼保健等專科醫院。實施基層衛生健康信息化提檔升級工程,普及遠程醫療服務,推動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心電、遠程病理、遠程檢驗等五大中心覆蓋所有縣鄉。開展鄉鎮衛生院中醫館、村衛生室中醫閣標準化建設,實現所有鄉鎮衛生院提供中醫藥服務。穩定充實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強化專業技術培訓。整合基層計生專干、職業健康管理等力量,擴大衛生監督隊伍。
 
  加強鄉村就業與社會保障。完善城鄉一體的就業和失業登記管理制度,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實行常住地平等享受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提升城鄉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一體化水平。建設全省醫療保障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江蘇醫保云”。實現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備案“一站式”“不見面”辦理,穩步提高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水平。構建全省統一的醫療保障經辦管理體系,實現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形成多層次服務網絡。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被征地農民剛性進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本實現適齡參保人員應保盡保。推進社保卡和電子社保卡發行應用,打造社會保障卡線上線下公共服務體系,形成“一卡通”便捷服務模式。深化鄉村殯葬改革,推進殯葬移風易俗。
 
  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現有農村敬老院設施資源轉型升級,實現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3所以上服務保障能力覆蓋周邊2-3個鄉鎮,為老年人提供住養服務的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拓展延伸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加強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失智)、獨居空巢、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群體養老的政策支持,優先保障其享受居家社區養老及上門助老服務。發揮城市養老服務的資源優勢與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市養老機構與農村養老機構開展掛鉤幫扶,鼓勵優質城市連鎖化、品牌化養老服務企業挖掘農村養老服務市場,拓展農村敬老院公建民營、居家上門服務等,加快推進城鄉養老服務資源和要素自由流動。
 
  加強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保護。完善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體系,提升關愛服務能力。辦好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活動,為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創新搭建平臺、就業增收提供技能培訓和崗位推薦。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法律知識普及和法律援助,加大對侵害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和懲治力度。發揮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聯席會議平臺作用,形成保護合力。每個鄉鎮(街道)建有至少1個兒童“關愛之家”,村(居)建有兒童關愛點,引入專業的社會組織運營。充分發揮兒童“關愛之家”功能,在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服務保障的基礎上,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第二節 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提升農民思想政治素質。加強政治引領,組織農民群眾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引導農民群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強思想引領,貼近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采用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理論學習和政策宣傳,增進農民群眾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更好武裝黨員、教育人民。
 
  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行動,在惠及各類小農戶的基礎上,以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農業農村雙創青年、中小農業企業產業雙創新農人等為重點,分層次分類別開展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加快形成一支能適應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大高素質農民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各地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定、技術技能比賽和創新創業標兵選樹與資助,暢通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定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參加緊缺型高技能人才獲證培訓、高級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新推進政府購買公共培訓服務制度,合理確定培訓范圍。開發一批符合新經濟、新產業、新職業發展方向且適合農民需求的職業培訓工種。加大對培訓主體政策激勵和支持力度,引導推動企業、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廣泛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到2025年,新培育高素質農民75萬人。
 
  提升農民專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實施終身學習平臺建設計劃,打造智能化學習支持服務平臺。加快構建以市場化和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為依托,開放競爭、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一村一名責任農技員”包村聯戶制度,每年培育5萬個農業科技示范主體。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下沉基層開展科技創新創業和服務,支持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協辦創新實體。依托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加強職業農民、農民工培訓。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為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天候、保姆式”農技信息服務。
 
  第三節 繁榮興盛鄉村文化
 
  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進全國和省級試點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實現全省縣(市、區)全域覆蓋、全面深化。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開展理論宣講、惠民服務、科學普及、文化體育、衛生健康等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鄉村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強化典型示范引領,深化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推選活動,培育選樹系列最美鄉村人物,推動道德講堂建設鎮村全覆蓋。推進誠信文化建設,開展誠信用戶、誠信市場等推選,探索建立村民誠信檔案,健全褒揚懲戒機制。開展鄉風文明測評指數監測。全面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到2025年,50%以上鄉鎮創成省文明鄉鎮,50%以上行政村創成設區市文明村。
 
  加強鄉村文化產品供給與服務。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戲曲進校園進鄉村、群星獎優秀作品巡演、全民閱讀春風行動、農民讀書節等文化活動。加快實施江蘇智慧廣電鄉村工程,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涉農信息進鄉村。創作生產一批展現鄉村振興、農村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塑造新型農民形象的優秀電影、電視劇、戲劇曲藝等文藝作品。持續推進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推動中國農民豐收節成風化俗,鼓勵群眾參與傳統節日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深入推廣“馬莊經驗”,支持農民群眾自辦文化,扶持具有鄉土特色的文藝創作,組織和引導群眾開展多種形式的鄉村文化文藝活動。加強農村演出市場和演出團體的管理,大力整治低俗節目表演。實施群眾文化“百千萬”工程,培養認定一批優秀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團隊和骨干。探索以設立“鄉風文明志愿崗”“新鄉賢+志愿服務”等方式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加強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索多樣化的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方式,適度發展農耕文化產業,推動農耕文化釋放新活力。加大農耕文化的發掘力度,對農耕文化的數量、分布、生存環境和保護現狀開展系統識別與普查,分類開展保護。在全省建立一套地域性強的農耕文化保護目錄,傳承一批標志性強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一批歷史性強的鄉村遺址、聚落和生態景觀,建立一批科普性強的農耕體驗基地、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建立健全農耕文化保護和傳承制度體系。
 
  第九章 全面深化城鄉融合發展
 
  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市場化、產業發展融合化。
 
  第一節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加強城鄉發展統籌規劃和布局。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科學編制市縣空間總體規劃,確保“三區三線”精準落地。統籌推進城市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產業發展以及基礎設施、重要市政公用設施等建設及布局。根據需要因地制宜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覆蓋市縣全域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布局規劃。
 
  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縣域內城鄉一體的就業創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縣鄉公共基礎設施運營管護一體化。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權,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增強縣城集聚人口功能,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民在縣域內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
 
  優化城鄉土地資源配置。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余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依據國土空間規劃,以鄉鎮或村為單位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騰挪空間用于支持農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復合利用,發展鄉村民宿、農產品初加工、農村電商等。創新鄉村振興用地方式,鼓勵各地探索點狀供地模式。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搭建城鄉土地市場交易平臺。
 
  促進工商資本有序入鄉。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深化“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以實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為抓手,支持引導工商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探索社會力量進入鄉村的方式,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基金,爭取培育一批城鄉融合典型項目。支持龍頭企業加強與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重大項目落地。支持搭建利用市場化資金的城中村改造合作平臺。
 
  健全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健全城市優質資源要素下鄉長效促進機制,支持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適合的事業。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流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員下鄉、科技成果轉化、先進技術推廣的激勵和利益分享機制。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并軌。支持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選擇有一定基礎的縣(市、區)設立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大力建設高能級產業園區,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高新區等規劃建設一批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資本要素入股園區。
 
  第二節 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常住人口社區化管理體制
 
  實施城鄉一體的常住人口登記管理制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加快實現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戶籍準入同城化累計互認、特大城市區域間轉換積分落戶。按照國家部署依法放開放寬城鎮地區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自愿落戶,允許符合條件的返鄉就業創業人員和大學畢業生在原籍地或者就業創業地落戶,推動建立城鄉有序的流動人口遷徙制度,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加大“人地錢”掛鉤配套政策力度,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支持政策。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不斷擴大居住證附加的公共服務和便利項目,保障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機制。依托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建立健全平等就業制度,推進落實進城務工農民常住地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探索建立新業態平臺企業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
 
  第三節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提升縣城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增加就業機會,激活城鎮經濟基礎,帶動鄉村產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升現代鄉村產業發展配套服務水平,搭建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和產品營銷等平臺,建設質量檢測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區域公共品牌運營維護機構。推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加快補齊公共衛生防控救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污水收集處理、排水管網建設等短板弱項。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縣域特色經濟及農村二三產業在縣城集聚發展,補強城鎮體系重要環節。增加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推動在縣城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
 
  推進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個性化高質量發展。堅持分類引導、差別發展、擇優培育,優化小城鎮空間布局,加快發展一批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逐步改善一般小城鎮環境面貌,促進小城鎮多元特色發展。選擇一批區位條件優、現狀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小城鎮,培育成為重點中心鎮。增強重點中心鎮特色產業集聚和公共服務功能,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紐帶和關鍵節點,支持重點中心鎮加快建設發展。擇優培育一批在產業、文化、資源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小城鎮,突出特色化發展導向,提高規劃建設水平,合理保護和利用各類文化遺存、傳統街巷、自然基底、空間景觀等特色資源,塑造特色風貌,提升城鎮空間品質。加強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規劃,促進服務資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輻射。將被撤并鄉鎮納入統一規劃,妥善解決被撤并鎮區群眾的重點民生問題,推動與中心鎮區的統籌聯動,統籌配置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因地制宜設置被撤并鄉鎮辦事機構的服務功能。統籌推進全省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突出主導產業、小鎮特色、功能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創新供應鏈,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第四節 持續推進村企共建
 
  實施“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推進村企在產業發展、產品市場、智力人才、生態價值、集體經濟、社會事業等領域開展共建,構建村企聯業聯責聯心的長效發展機制,推動村企要素互換、供求互補、深度融合。完善南北對接機制,進一步引導蘇南五市、南通市與蘇北異地聯建,推動南北對接、跨江發展。引導企業、村集體、農戶等各利益相關方建立長期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土地、勞動、技術、資本等多種要素聯合合作,正確處理好企業、村集體、農民的利益關系,共同分享村企合作發展成果。加強項目跟蹤管理,搭建全周期、全流程、全功能的項目管理機制,推動項目管理時序化、目標化。健全村企合作政策體系,強化村企合作要素保障。加強政策集成,以村企合作項目為載體,一點多試、綜合推進,推動農村改革舉措集成聯動,釋放改革紅利。完善服務平臺建設,優化平臺功能版塊,引導供需有效對接,為村企合作、供需匹配提供高效信息服務。
 
  第五節 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
 
  持續提升工資性收入。區分蘇南、蘇中、蘇北地區農民就業渠道、就業特點和就業人群,建立健全市場需求導向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行“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培訓,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鼓勵產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各類小微企業以多種形式提供農民工就業崗位,探索實施對企業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的獎勵政策。完善農民工就業服務窗口,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招聘方式,構建信息、指導、招聘和培訓全程一條龍服務平臺。
 
  大力拓展經營性收入。完善城鄉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強化融資、用地、人才支持,探索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機制,支持農民就地就近創業,支持建設一批農民創客平臺。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和大中專畢業生創辦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旅游、康體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開發運營。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生產、資源配套、市場服務等,與農戶建立緊密協作關系。
 
  有效擴大財產性收入。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賦予集體成員更加完整的財產權利。引導支持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鼓勵村集體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閑置宅基地入股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聯合體,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休閑旅游、鄉村手工業等新業態。穩慎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允許農戶依法取得的閑置宅基地通過出租、入股等方式在一定范圍內流轉。
 
  穩步增加轉移性收入。加強各類涉農資金優化整合,探索推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探索涉農資金量化為村集體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相關承接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生產者補貼制度,通過財政補貼等支持農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進一步健全農民補貼實施管理制度,調整擴大農業生產者補貼覆蓋范圍,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探索發行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或業務。
 
  第十章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創新
 
  突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突出擴權賦能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突出富民惠民推進農村民生領域改革,實施農村“三變”改革深化行動,推動農村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
 
  第一節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在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等享有土地權益的基礎上,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農業經營方式多種實現形式,構建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
 
  培育壯大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引導廣大農民和各類人才創辦家庭農場,健全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把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和專業大戶納入名錄管理。引導家庭農場開展聯合與合作,鼓勵組建家庭農場聯盟,加大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力度,基本實現村域內示范家庭農場全覆蓋。開展農民合作社“雙建雙創”行動,促進農民合作社提質發展,培育一批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推廣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支持各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提升服務能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滿足小額短期快捷有效的貸款需求。到2025年,培育各級示范家庭農場30000家以上、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00家以上。
 
  健全“四小”農戶支持保護機制。加強對傳統經營小農戶、傳統技藝小農戶、小規模純農戶和低收入農戶“四小”農戶的支持保護,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面向小農戶的托管式、訂單式、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小農戶急需的農資供應、綠色生產技術等服務領域提供多形式、多元化服務。支持小農戶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導小農戶因地制宜發展鄉土產業,支持小農戶發展康養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及農產品初加工、農村電商等,將小農戶作為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的重點培訓對象,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和水平。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能力,鼓勵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式、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小農戶創辦家庭農場。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村集體組織小農戶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持續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增強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在鞏固拓展資源發包、物業租賃、資產經營等傳統發展路徑的基礎上,創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持續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健全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機制,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到2025年,全省農村集體經濟增長多元路徑基本形成、集體經濟組織體系建立健全、內部治理優化完善、發展動能持續有力、經營機制規范高效、服務成員和聯農帶農能力明顯提升。
 
  專欄8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
 
  加大政策集成創新和扶持力度,鼓勵各地從自身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優勢和城鎮化水平等實際出發,大力發展融合經濟,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服務經濟,創新發展“飛地”經濟,鼓勵村村“抱團”,深化村企合作,探索村社融合,規范法人治理,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特點的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在全省選樹一批改革有成效、發展有路子的“共同富裕百村實踐”典型鄉村。
 
  持續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聚焦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突破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推動“三農”領域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為目標,通過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支持全國和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大膽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驗經驗。強化試驗成果總結推廣,定期提煉總結改革典型案例和改革經驗,發揮示范導向作用,推動試驗成果向政策措施轉化。
 
  第二節 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持續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堅持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健全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組織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延包模式,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管理,健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日常變更工作機制,夯實土地承包管理基礎。全面推行農村土地流轉線上交易,開展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探索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網簽制度,健全經營權流轉服務保障機制,盤活拓展土地經營權權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權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機制,引導進城落戶的承包農戶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權或將承包地退還集體經濟組織,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在土地流轉中嚴格限制土地用途改變,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依法規范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激活土地要素。加快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明確入市范圍和途徑,建立健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交易規則和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其他單位和個人共同興辦相關企業。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認真開展常州市武進區、溧陽市、昆山市、盱眙縣、泗陽縣、沛縣國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具體路徑和辦法,力爭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轉、退出、收益、審批、監管等方面率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積極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盤活閑置宅基地資源,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
 
  第三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整省試點改革成果。進一步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創新運營方式,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經濟新的運行機制和實現形式。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法人治理結構,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民主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探索推進“政經分開”改革,推動集體經濟組織成為獨立規范的市場主體,打造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自治組織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的新格局。
 
  推進鄉村資源資產權益化。加快農村各類資源資產權屬認定,探索土地、生態等農村核心資源資產化、資本化。鼓勵改革基礎較好地區繼續開展運營機制創新、產權權能拓展等深層次探索。鼓勵鄉村統籌利用鄉村山水林田湖草等全域空間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民間工藝、傳統民俗等地域文化資源,發展特色種養、鄉土特色手工業、休閑觀光、農創文旅等多種產業業態,推動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等資源資本化。打造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形成生態消費市場,促進鄉村生態資源的貨幣化。
 
  持續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全面提升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化、規范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進一步豐富農村產權交易品種,逐步實現農村集體所有的各類資產資源進場交易、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的涉農產權市場化交易。嚴格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進一步完善交易規則、交易流程、交易合同。依托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引入線上支付、云簽約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線上線下交易并行發展。積極參與國家和省級標準建設,加強農村產權交易軟硬件建設,全面推進交易流程、交易場所、交易服務標準化。
 
  第四節 深化農業農村科技體制改革
 
  加強農業科技發展“政產學研”創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加快推動形成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宏觀管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科技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建立聯合協同創新機制。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對現代農業領域重大科學前沿或重大產業前瞻問題進行超前部署,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成果。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定期發布、銜接、落實機制,引導科研單位圍繞需求強化科技攻關。建立健全涉農科研資金的績效管理機制,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權改革試點,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制度,賦予科研人員一定比例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鄉村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農業科技應用為牽引的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體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發展農業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和推動農業企業特別是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研發能力建設,支持農業企業積極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快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區、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引進孵化一批高水平專家團隊和高科技企業,推進農業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蘇落地。
 
  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強化縣鄉農業推廣機構的公益性服務職能。深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支持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農業科技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定向委托、實施項目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發展多元化社會服務組織,鼓勵供銷系統、農墾系統、社會團體、龍頭企業等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服務,提高農民應用先進技術的組織化程度和效果。
 
  專欄9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
 
  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集聚省內農業科技資源,圍繞育種、栽培、養殖、植保、土壤肥料、疫病防控、資源利用、加工、營銷等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系統開展技術協同攻關、集成示范、推廣應用及決策咨詢等。重點選擇優質稻麥、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等優勢主導產業,繼續構建完善25個產業技術體系。每個體系分別由產業技術集成創新中心、技術創新團隊、推廣示范基地三個層級組成。
 
  第五節 深化農村金融改革
 
  健全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強化政策引領,引導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薄弱環節發揮主力和骨干作用。以加強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為重點,指導商業銀行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和業務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和信貸滲透率。發揮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作用,將更多資源投向農業農村領域。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實現鄉鎮、村居保險服務全覆蓋。完善政策性農業融資擔保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開展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鼓勵開展并擴大生豬價格保險試點。推廣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區域產量保險,創新開展農村環境污染責任險、農產品質量保證險、漁業保險等涉農保險。
 
  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效能。加強低收入人口小額信貸等金融支持。鼓勵農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發揮江蘇股權交易中心“農業(鄉村振興)板”功能,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上市和在新三板掛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發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縣城新型城鎮化等專項企業債券。推動保險資金直投方式支持“三農”發展,進一步拓寬農業農村領域融資來源。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農村電商的專屬貸款產品和小額支付結算功能。提升農村地區支付結算服務水平,推動支付結算等基礎金融服務從服務農民生活向服務農業生產、農村生態拓展,提升多層次支付體系在農村的覆蓋率。
 
  第六節 探索鄉村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提升農村居民養老保障水平。依托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業務網上查詢和網上申請,切實維護農民工等流動就業群體的養老保險權益。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引導城鄉居民選擇高檔次標準繳費。
 
  鞏固完善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更好實現梯次減負。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做實市級統籌,在設區市范圍內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待遇標準。健全完善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相結合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可持續籌資機制。深入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合理制定籌資標準,切實緩解居民大病醫療費用負擔。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
 
  健全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完善按戶保與按人保相結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城鄉一體的重殘重病“單人保”政策。完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認定辦法,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推進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開展低收入人口認定工作,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社會救助或實施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必要救助措施。強化急難社會救助,完善“急診救助”模式,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救助預案。
 
  第七節 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牢牢樹立“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理念,緊盯促進農業節水、保障工程良性運行目標,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工程建設和管護機制、用水管理機制等,深化鞏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成果。加強供水成本核算和監審。強化計劃用水、定額管理。落實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資金,多渠道籌集安排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資金,加強資金執行管理和監督檢查,充分發揮資金效益。推進工程管護組織多元化,推進已建工程管護組織良性運行,發揮好工程管護、用水管理、水費計收等作用。
 
  第八節 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以打造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為目標,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深入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惠農工程,加快建設區域性現代農業服務中心,著力打造以縣級供銷合作社為主導,以社有企業、基層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為骨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組織實施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提升工程,推動各地供銷合作社因地制宜在大中城市開拓倉儲保鮮冷鏈物流業務,在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信息化改造,建設一批集信息公示、交易溯源、聯網監測等為一體的智慧市場。深化農批、農超、農社、農企、農校、農餐產銷對接。組織實施基層組織強基工程,持續加強基層供銷合作社分類改造,推進基層社改造提升和農村綜合服務社功能拓展,探索發展村級供銷合作社和城鄉社區消費合作社。到2025年,創建“三體兩強”標桿基層社100個,改造升級基層社500個,發展村級供銷合作社300個,發展城市消費合作社100個,改造提升農村綜合服務社500個。
 
  第九節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開展富民強村幫促行動,著力構建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經濟薄弱村發展長效機制。省級層面將“6+2”重點地區、12個重點縣(區)作為重點幫促地區,將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等農村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作為重點幫促對象,定期監測評估,適時優化調整。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分類優化調整,工作重點轉向加快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確保重點地區農村居民及全省農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經濟薄弱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構建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長效機制。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行分層分類幫促。完善基礎數據庫,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幫助提高內生發展能力,發展產業、參與就業,依靠雙手勤勞致富。對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農村低收入人口,按規定納入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等救助政策保障,按照困難類型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深化幫扶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強化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
 
  構建經濟薄弱村發展長效機制。對經濟薄弱村進行幫促,大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穩定提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注重特色產業長期培育,提升“一村一品”發展質量,深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消費幫扶、農旅融合等方面,培育更多新模式、新業態。加大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支持力度,鼓勵創建特色田園鄉村。組織文明單位與經濟薄弱村開展“城鄉結對、文明共建”活動,大力宣傳創業致富、勤勞致富先進典型,激發低收入人口奮進向上的精氣神。繼續派駐幫促工作隊、選派第一書記到經濟薄弱村。
 
  落實幫促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加快推動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結合實際優化共建園區結對關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開展省級特色園區建設工作。優先支持重點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大對重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道路、水利、物流、電網、學校和醫院等提檔升級,持續改善發展條件。深入推進專項幫促、行業幫促、社會幫促,構建多方力量、多種舉措互為支撐的大幫促格局。加強財政投入、金融服務、土地和人才智力等政策支持。
 
  第十一章 全面強化綜合支持保障
 
  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鄉村人才振興行動,創新優化載體建設和政策扶持,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保障。
 
  第一節 持續加大農業農村建設發展投入
 
  建立穩定的財政支農投入增長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寬資金籌措渠道,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與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相銜接。財政資金重點投向短板弱項、創新試點,不斷加大公益服務、生態保護、數字智能領域的財政支持力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省以下“三農”領域財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壓實各級政府“三農”投入責任。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支持各地按規定統籌使用資金,提升縣級財政支農統籌能力。鼓勵地方政府在法定債務限額內、有效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前提下申請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用于支持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領域公益性項目建設,嚴格規范政府融資行為。
 
  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穩步提高、逐步優化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和結構,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分階段逐步提高用于農業農村的投入比例。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耕地指標在省域內調劑,所得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市域調劑政策,加強資金收支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考核獎懲機制,到“十四五”期末,以省級為單位核算,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
 
  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持續投向農業農村。著力優化農業農村投入結構,健全投入機制,創新投入方式,優化投資環境,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放力度,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通過公開競爭方式參與農業項目開發。積極發揮鄉村振興投資基金作用,鼓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依法合規開展農業農村領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運營。鼓勵有實力的社會資本結合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和投資情況規范有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規范有序盤活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建立項目運營補償機制,保障社會資本獲得合理投資回報。強化國有企業主體作用,引導地方國有企業通過幫扶援建等方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加快農業農村標準體系建設
 
  完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組織開展標準體系研究,突出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構建以產品為主線,全程質量控制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健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規范,加快在現代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產品分等分級、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冷鏈物流、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制定一批標準,促進標準有效供給。引導農業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國家農業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等標準化技術平臺,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業標準體系建設、農業標準化培訓和示范推廣等服務,持續提升農業標準化發展水平。以村容村貌提升、生活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垃圾處理、村莊環境長效管護等為重點,制定實施一批標準,建立農村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圍繞農村基層黨建、村級事務公開、村級議事協商、農村治安防控、農村綜合改革和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等領域,加大標準研制力度,探索建立鄉村治理和農村公共服務標準體系。
 
  第三節 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加快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水平,加快農村地區接入網擴容、4G網絡深度覆蓋,有序推進5G網絡建設應用,建成城鄉一體的新一代廣播電視網。推進鄉村數據資源平臺共建共享,依托電子政務外網和全省大數據共享交換體系,整體規劃設計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加快完善“慧眼守土”視頻、地下水、地質災害、耕地質量、農業氣象等各類監測網絡,加強全省農業基礎資源、“天空地海”自然資源、農村生態環境、農業氣象災害等動態監測監管,形成“江蘇農業農村一張圖”。探索建立數據資源確權、開放、流通、交易制度機制,依法維護數據權益,切實保障數據安全。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北斗導航、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推動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農業生產加工等鄉村基礎設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農村公路“建管養運”智慧管理服務市縣全覆蓋,建成一批智能化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
 
  大力發展鄉村數字經濟。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跨界配置數字技術等產業要素,發展線上云游等新模式,做靚“蘇韻鄉情”品牌,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信息產業融合。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培育“蘇貨直播”等優質農村電商品牌,完善縣鎮村三級農產品網絡銷售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服務體系,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持續開展農產品電商“萬人培訓”與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支持各地打造資源整合、功能聚合、產業融合的新型電商園區、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提供電商綜合配套服務。打造一批電商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集聚區,建成一批省級快遞示范物流園區、縣域郵政物流運營中心。加強品牌培育與標準制訂,進一步延伸電商產業鏈和價值鏈。
 
  提升鄉村信息服務水平。加強農業農村信息服務,優化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網絡布局,拓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專家團隊,開發適應“三農”特點、易學易懂、經濟耐用的信息終端和技術產品,促進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加快農業農經、氣象水利、文化教育、醫療社保、郵政供銷、社會救助等涉農公共服務資源下沉到村。依托益農信息社等載體建立完善“互聯網+鄉村綜合服務網絡”,改造優化省益農信息服務平臺,整合農情資訊、農技知識、專家指導等公益性資源,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強化平臺操作培訓及推廣應用,鼓勵將地方涉農公共服務資源接入省益農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屬地化特色精準服務。
 
  推進鄉村數字治理能力建設。完善江蘇基層黨建工作信息管理系統,推廣網絡黨課。總結推廣“支部+電商”等互聯網黨建新模式,推動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推動“互聯網+黨建+群建”工作,大力實施“陽光行動”,促進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和數據共享,暢通社情民意。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網格化智能應用,提高鄉村綜合治理精細化水平。推動“互聯網+社區”向農村延伸,組織開展在線幫扶,培養村民公共精神。打造新時代升級版“技防城”、農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加強應急廣播建設與管理,提升終端“大喇叭”覆蓋水平。升級鄉村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智慧司法所”實現全覆蓋。依托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和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加快政務服務應用向鄉鎮、村居下沉。
 
  專欄10 數字鄉村建設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支持縣域選擇1-2個(類)特色優勢農產品,構建“1+1+N”產業化運營機制,統籌推動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品牌、認證等服務,加強完善農產品產地初深加工、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探索建設縣域農產品出村進城單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形成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到2025年,實現全省主要農業縣(市、區)全覆蓋。
 
  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蘇農云”)建設。提升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加快建成集數據采集、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共享等為一體的綜合平臺,形成全省農業農村“一張圖”,實現以圖管地、以圖管產、以圖智農、以圖防災、以圖決策。支持省級“蘇農云”平臺功能優化拓展,同步構建一批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行業應用系統,加快云化部署,逐步打造“應用全打通、業務全融合、資源全調度”的江蘇農業農村大數據“一云統攬”新體系。
 
  第四節 布局建設一批農業農村發展載體平臺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載體建設。建設提升一批組織管理健全、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強化產業集聚、要素集聚和政策集聚,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范提升現有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水平,做大做強綜合性園區,做優做精專業型園區,加快加工產業集群集聚和優化升級,打造一批五十億級和百億級的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強一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先導區和農業產業強鎮。到2025年,再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
 
  農業科技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積極融入全球和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國家農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在江蘇布局建設,爭取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裝置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南京農高區組建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充分發揮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的資源集聚作用,進一步提高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平臺建設水平。對接生物農業、未來食品、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打通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條,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利用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加快推動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和平臺共建共用共享。
 
  專欄11 科技創新重大載體平臺建設
 
  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圍繞打造世界知名“農業硅谷”目標,建設科創中心配套載體,深化“一核四園多基地”規劃布局。建設華東區域科研高地,引進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檢驗檢測中心等科技平臺,建設千億級產業地標。
 
  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緊扣“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區、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戰略目標定位和“綠色智慧”建設主題,加強創新資源集聚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農村大型加工、物流和交易市場建設。結合區域、交通、市場等不同優勢,通過完善規劃布局、優化管理方式、推進新建改造等措施,重點布局一批涵蓋加工、物流和貿易等大型區域性農產品綜合中心。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推動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引導市場提升環境、完善功能、優化服務,向超市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轉型發展,推行連鎖化、品牌化運營。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實行批發、零售分區經營,引導市場建立基于經營管理、電子支付、物流配送、倉儲冷鏈、食品安全溯源等于一體的信息化數據應用平臺。推動農商互聯互動,提升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和效率。在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產地市場。依托“一村一品”等工程,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田頭市場。
 
  專欄12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重要載體
 
  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圍繞產業強園、科技興園、生態立園、機制活園,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帶動建設一批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以國家級農業園區為龍頭、省級農業園區為骨干、市縣級農業園區為基礎的梯次推進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優勢更突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引導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重點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聚焦新主體孵化,建立農產品加工創業中心、中小型高新企業和成長型企業創業孵化基地,引導新農民和各類主體入園創業創新。重點建設20家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
 
  第五節 持續加強農村人才培養開發
 
  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培育成長政策體系。堅持引進培養相結合,“老農”“新農”“智農”相統籌,對鄉村人才進行分類開發、分級培育,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用明顯的鄉村人才隊伍,凝聚鄉村發展人氣。深入實施鄉土人才“三帶兩助”行動計劃,完善評價舉薦、培養激勵、技能教育等體制機制。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完善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政策措施,支持基層事業單位擇優聘用服務期滿考核合格人員。鼓勵基層招錄單位特別是鄉鎮機關在編制職位計劃時適當提高涉農專業比例,加大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力度。全面實施基層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定向設崗、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制度,做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定向師范生培養工作,持續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統一公開招聘醫學類人才工作。實施農業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分級分層分類開展農技人員學歷教育和農業管理人才培訓,支持符合條件的全國“雙高計劃”涉農高職院校盡快建成本科層次職業高校。全面組織實施衛生人才強基工程,完善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助機制。
 
  探索開展鄉村振興學院建設。適應基層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社會事業等各領域對人才越來越迫切和旺盛的需求,打破城鄉、區域界線,調動涉農高校、涉農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以及相關社會力量,探索組建專門的鄉村振興學院。以鄉村振興學院為龍頭,建設集實踐教學、技術展示、創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實訓基地,實現教育培訓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構建適應鄉村發展需要培訓培養各類鄉村人才的教育培訓體系與長效機制,全面提升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質量。
 
  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評價農業科技人才的核心指標,引導農業科技人才到基層一線創新創業。用好“鄉賢”資源,引導本土科技人員、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和工商企業家返鄉創業。實施“青春四進建功鄉村”行動,推動青商企業、“青”融資本、青年人才、青年風尚進村。推進“互聯網+創業服務”,開展“創響江蘇”主題系列活動和創業指導專家團基層行活動。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新人才加入機制,探索符合條件的返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政策。加快將現有財政政策措施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拓展,將符合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項目納入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范圍。采取財政貼息、融資擔保、擴大抵押物范圍等綜合措施,努力解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持續完善“人才貸”金融支持政策,為鄉土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融資保障。
 
  第六節 創新優化鄉村發展支持政策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完善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加強部門數據共享,促進農業補貼精準發放。優化完善農民直接補貼制度,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推動新增補貼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健全糧食最低收購價和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獎補等政策落實機制。支持池塘生態化改造、養殖尾水處理、稻田綜合種養和海洋漁業發展。落實國家糧食收購政策,推進主要品種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大財政對優質優價糧食收購、儲備的支持力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豬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內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
 
  加強惠農政策集成配套。持續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按照發展階段不斷優化調整財政支農政策,支持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持續改善鄉村投資環境,合理劃分事權和支出責任,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市場積極性。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支持銀行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的信貸投入。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在市場化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信貸支持、購買專項債券等方式支持農房改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農產品穩產保供等重點領域。積極推廣省級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蘇農貸”產品。加強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繼續擴大在保貸款余額和在保項目數量,提高放大倍數。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成果在推進土地流轉、融資擔保、承包地有償退出等方面的應用。定期發布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轉讓交易綜合指數以及耕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四荒地使用權轉讓交易價格指數。
 
  健全農業關聯產業支持政策體系。圍繞增強區域性、綜合性競爭能力,積極推進農業戰略性結構性調整,構建支持以農業為基礎的相關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發揮企業債券融資期限長、利率低的優勢,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發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債券等企業債券創新品種,加大對農業關聯產業發展的投入。統籌用好各級各類資金和基金,強化對農業相關產業重大工程項目的投資。鼓勵建立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保障農機、食品裝備、糧油加工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發適應農業相關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產業鏈核心企業的支持力度,優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金融服務。
 
  第十二章 規劃實施
 
  實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行動,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和工作推進機制,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第一節 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體制機制,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優先發展落實到“三農”各方面各環節,形成“規劃引領、資源統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良好格局。
 
  第二節 強化責任落實
 
  強化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主體責任,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發揮農村工作牽頭抓總、統籌協調、考核監督等作用。各地區要依據全省規劃科學編制地方規劃,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科學制定配套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實化政策措施。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根據全省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制定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年度工作計劃,細化落實并指導地方完成全省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任務。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統籌推進全省規劃實施,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按期完成,重大情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第三節 強化法治保障
 
  全面貫徹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法。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健全完善涉農法規規章,充分發揮涉農法規規章的引領、規范、保障和推動作用。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整合農業行政執法職能,合理配置執法力量資源,規范設置執法機構。實行執法事項清單制度,落實農業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推進農業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主管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主體責任,強化農業農村普法宣傳,推動法律法規進鄉村,引導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大力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第四節 動員廣泛參與
 
  建立鄉村振興農戶內在激勵機制,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投身鄉村振興,搭建社會參與平臺,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工作格局。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支持各類社會組織和智庫加強理論研究,積極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凝聚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強大合力。
 
  第五節 加強典型示范
 
  科學把握全省鄉村發展區域差異,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試點示范,及時總結推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和生動實踐,引領帶動全省面上建設。組織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市、縣建設,編制政策需求和賦能清單,加強模式總結和推廣應用。各設區市、縣(市、區)因地制宜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鎮、村建設。創新宣傳形式,廣泛宣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相關政策。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熱情和活力,凝聚群眾和基層的智慧和力量,發現和總結推廣基層探索經驗,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涵養底氣、夯實根基,注入源源不竭的驅動力。
 
  第六節 嚴格考核評估
 
  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加強規劃實施情況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全過程管理。建立健全跟蹤考核機制,把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全省鄉村振興工作年度實績考核,壓實規劃實施責任。健全規劃、財政、金融等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強化各類政策對規劃實施的保障支撐。加強鄉村統計工作,因地制宜建立客觀反映農業農村現代化進展的指標和統計體系。
 
  來源: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头县| 宜川县| 济宁市| 堆龙德庆县| 南昌县| 偃师市| 西林县| 武冈市| 阳西县| 思南县| 确山县| 泗洪县| 淮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兰坪| 磐石市| 垫江县| 岑巩县| 上饶市| 黄梅县| 罗田县| 鹤山市| 桓台县| 平泉县| 鄂托克旗| 元朗区| 长岛县| 高阳县| 忻城县| 新宾| 安丘市| 惠东县| 炉霍县| 姜堰市| 嘉祥县| 蚌埠市| 寿宁县| 遂平县| 集贤县| 顺义区| 海口市|
[{"ID":"3257161","Picture":"mt0001/716cbbfcbc1fd29315a6629c1296ee8717dd659ed64f2cb818263f7ac02bfab412eed94aa6599499.jpg","PictureDomain":"img49","Name":"半自動數顯維氏硬度計","Type":"MVS-5-10-30-50BZD","Descrip":"觸摸屏半自動數顯維氏硬度計MVS-5-10-30-50BZD測量系統主要用于各種金屬及部分非金屬材料的顯微維氏硬度測定,能夠對各種零件(機加工件、鍛件、鑄鐵、鑄鋼件等)、有色金屬、熱后處理零件等進行硬度的測定,同時適用于碳化、淬火硬化層有效深度、涂鍍層、表面覆層及焊接件的熱影響部位測定。還可用于各種金屬零件內部金相組織的觀察及對圖像進行采集、顯示及輸出打印。尤其適用于測量工件的硬度梯度分布曲線及測","CompanyName":"蘇州守真儀器設備有限公司","CompanyID":"142041","MarketPrice":"0","PsOrder":"0","PgID":"110","MaxOrder":"0","CityID":"90","City":"蘇州市","Address":"蘇州市","PropertysValue":"","HitNumber":"24","FrontShow":"0","IsCharges":"1","Year":"1","StarNum":"2","UpdateAndClientSort":"51693176","StandUrl":"/st142041","UpdateTime":"2025/3/26 6:16:29","TodayIsUpdate":"1","AttType":"0","AttState":"3","AttAddType":"3","IsSeoCreate":"0","IsOnlinePay":"0","MinPrice":"0.00","MaxPrice":"0.00","ClassID":"21002","productonlinetime":"1900/1/1 0:00:00","OnLineDate":"1900/1/1 0:00:00","DownLineDate":"1900/1/1 0:00:00","BrandPicDomin":"","BrandPicName":"","BrandProperty":"","PBrandID":"0","IsHadVideo":"0","VideoTime":"0","ShowPrice":"0.00","IndustrySort":"1020000","HasPicSort":"103257161","UserID":"155042","PriceType":"0","PictureID":"2022514","CompanyTypeID":"5","Tag":"","LinkMan":"吳女士","TelPhone":"17321150489","ClassName":"其它","ComProduct":"電子萬能試驗機,電液伺服試驗機,沖擊試驗機,顯微維氏硬度計,布氏硬度計 ,切割機 ,磨拋機 ,金相顯微鏡","BrandNameCH":"","IsShow":"1","MarketPrice2":"0","RetailPrice":"0","ComHitnumber":"2495","MarketUpdateTime":"","CreateTime":"2025/1/27 19:47:13","Flag":"1","PackageName":"營銷寶會員","ClientSort":"0","CsName":"","Reprint":"2","FeedBackMsg":"","EnUrl":"","MobilePhone":"13382153105"},{"ID":"3205846","Picture":"mt0003/ca7ba1f0caefaac791bdafbcaadae311b6af1d0e0eadddc8325c8962e34f75c5f96b25bd1bcc706c.png","PictureDomain":"img77","Name":"工廠熱水表功能","Type":"","Descrip":"一體化計量型IC卡熱水表:一表多卡,主要用于學校、工廠、醫院、開水房、浴池,采用先扣費后用水模式,便于管理,可防止學生惡意刷卡。","CompanyName":"廣州市兆基儀表儀器制造有限公司","CompanyID":"141628","MarketPrice":"0","PsOrder":"0","PgID":"110","MaxOrder":"0","CityID":"213","City":"廣州市","Address":"廣州市","PropertysValue":"","HitNumber":"44","FrontShow":"0","IsCharges":"1","Year":"1","StarNum":"1","UpdateAndClientSort":"51693176","StandUrl":"/st141628","UpdateTime":"2025/3/26 6:16:30","TodayIsUpdate":"1","AttType":"0","AttState":"3","AttAddType":"3","IsSeoCreate":"0","IsOnlinePay":"0","MinPrice":"0.00","MaxPrice":"0.00","ClassID":"21002","productonlinetime":"1900/1/1 0:00:00","OnLineDate":"1900/1/1 0:00:00","DownLineDate":"1900/1/1 0:00:00","BrandPicDomin":"","BrandPicName":"","BrandProperty":"","PBrandID":"0","IsHadVideo":"0","VideoTime":"0","ShowPrice":"0.00","IndustrySort":"1020000","HasPicSort":"103205846","UserID":"154629","PriceType":"0","PictureID":"1988991","CompanyTypeID":"5","Tag":"","LinkMan":"曾小姐","TelPhone":"86-020-84552111-8063","ClassName":"其它","ComProduct":"民用水表,光電直讀水表,IC卡智能水表,預付費水表,聯網水控","BrandNameCH":"","IsShow":"1","MarketPrice2":"0","RetailPrice":"0","ComHitnumber":"4275","MarketUpdateTime":"","CreateTime":"2024/12/5 21:15:44","Flag":"1","PackageName":"營銷寶會員","ClientSort":"0","CsName":"","Reprint":"2","FeedBackMsg":"","EnUrl":"","MobilePhone":"18928922112"},{"ID":"3069470","Picture":"mt0008/d69c016c8587526c6cbcd21637b7ca2ec9a8f3598f1cf8fff0cf888d8ad0e0fd30277224a851193a.jpg","PictureDomain":"img65","Name":"耐腐蝕隔膜真空泵","Type":"MP-601S","Descrip":"世紀雙科 誠招代理商 雙通道隔膜真空泵MP-601S為蒸發、蒸餾、結晶、干燥、升華、過濾減壓、脫氣提供真空條件,以及溶媒回收、易燃易爆、強酸、強堿抽取。除適用于循環水式真空 泵和旋片式真空泵的適用場合外,還用于醫療醫藥產品分析、*刑偵技術等領域。","CompanyName":"鄭州世紀雙科實驗儀器有限公司","CompanyID":"139064","MarketPrice":"0","PsOrder":"0","PgID":"110","MaxOrder":"0","CityID":"164","City":"鄭州市","Address":"鄭州市","PropertysValue":"","HitNumber":"110","FrontShow":"0","IsCharges":"1","Year":"1","StarNum":"1","UpdateAndClientSort":"51693176","StandUrl":"/st139064","UpdateTime":"2025/3/26 6:16:35","TodayIsUpdate":"1","AttType":"0","AttState":"3","AttAddType":"3","IsSeoCreate":"0","IsOnlinePay":"0","MinPrice":"0.00","MaxPrice":"0.00","ClassID":"21002","productonlinetime":"1900/1/1 0:00:00","OnLineDate":"1900/1/1 0:00:00","DownLineDate":"1900/1/1 0:00:00","BrandPicDomin":"","BrandPicName":"","BrandProperty":"","PBrandID":"0","IsHadVideo":"0","VideoTime":"0","ShowPrice":"0.00","IndustrySort":"1020000","HasPicSort":"103069470","UserID":"152054","PriceType":"0","PictureID":"1895788","CompanyTypeID":"5","Tag":"","LinkMan":"韓經理","TelPhone":"0371-68137556/55156556","ClassName":"其它","ComProduct":"隔膜真空泵.雜交泵.溶劑回收裝置.恒溫磁力攪拌器.微波化學反應器","BrandNameCH":"","IsShow":"2","MarketPrice2":"0","RetailPrice":"0","ComHitnumber":"12068","MarketUpdateTime":"","CreateTime":"2024/6/27 5:46:19","Flag":"1","PackageName":"營銷寶會員","ClientSort":"0","CsName":"","Reprint":"2","FeedBackMsg":"","EnUrl":"","MobilePhone":"13838186556"},{"ID":"2836931","Picture":"mt0007/4c6b81a0f7ee9f3f00f7a6a2b24708d9509ddc0fd2302787f8237efa1251391ded4294ee8b7e768f.jpg","PictureDomain":"img51","Name":"防爆氣象站廠家","Type":"TH-FB01","Descrip":"化工罐區防爆氣象站是一種高效、可靠的油料罐區氣象數據監測工具,可以對風速、風向、溫度、濕度、壓力等氣象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該系統采用防爆設計,能夠在易燃易爆的環境中安全運行,有效地保障了油料罐區的安全。","CompanyName":"山東天合環境科技有限公司","CompanyID":"130927","MarketPrice":"0","PsOrder":"0","PgID":"110","MaxOrder":"0","CityID":"153","City":"濰坊市","Address":"濰坊市","PropertysValue":"","HitNumber":"117","FrontShow":"0","IsCharges":"1","Year":"1","StarNum":"1","UpdateAndClientSort":"51693176","StandUrl":"/st130927","UpdateTime":"2025/3/26 6:16:46","TodayIsUpdate":"1","AttType":"0","AttState":"3","AttAddType":"3","IsSeoCreate":"0","IsOnlinePay":"0","MinPrice":"0.00","MaxPrice":"0.00","ClassID":"21002","productonlinetime":"1900/1/1 0:00:00","OnLineDate":"1900/1/1 0:00:00","DownLineDate":"1900/1/1 0:00:00","BrandPicDomin":"","BrandPicName":"","BrandProperty":"","PBrandID":"0","IsHadVideo":"0","VideoTime":"0","ShowPrice":"0.00","IndustrySort":"1020000","HasPicSort":"102836931","UserID":"143916","PriceType":"0","PictureID":"1766299","CompanyTypeID":"5","Tag":"","LinkMan":"李經理","TelPhone":"0536-2254123","ClassName":"其它","ComProduct":"氣象站,小型氣象站,自動氣象站,負氧離子監測站,農業氣象站,便攜式氣象站,防爆氣象站,雷達水位監測站,非洲豬瘟檢測儀,雨量監測站,","BrandNameCH":"","IsShow":"1","MarketPrice2":"0","RetailPrice":"0","ComHitnumber":"22028","MarketUpdateTime":"","CreateTime":"2023/10/19 15:52:12","Flag":"1","PackageName":"營銷寶會員","ClientSort":"0","CsName":"","Reprint":"2","FeedBackMsg":"","EnUrl":"","MobilePhone":"15666887396"},{"ID":"2947876","Picture":"5eceadd4559dcfd2c4838e08786cca41998d33e7bfa49053cc56a303cac61450a4c1b4211643bfb8.jpg","PictureDomain":"img52","Name":"供應浮游菌采樣器廠家","Type":" FKC-1","Descrip":"FKC-1型空氣浮游細菌采樣器是一種高效的多孔吸入式塵菌采樣器。它根據顆粒撞擊原理和等速采樣理論設計,采樣直接,采集口風速與潔凈室內風速基本一致,能更準確地反映潔凈室內的微生物濃度。采樣時,帶塵菌空氣高速通過微孔,被撞擊在培養皿內的瓊脂表面;這些活體微生物在培養過程中,發生動態再水化過程,高速生長,從而更快得出結果。適用于口罩車間、制藥廠、醫院、生物制品、食品加工、公共場所等檢測部門。","CompanyName":"青島聚創環保集團有限公司","CompanyID":"130326","MarketPrice":"0","PsOrder":"0","PgID":"110","MaxOrder":"0","CityID":"148","City":"青島市","Address":"青島市","PropertysValue":"","HitNumber":"143","FrontShow":"0","IsCharges":"1","Year":"1","StarNum":"1","UpdateAndClientSort":"51693176","StandUrl":"/st130326","UpdateTime":"2025/3/26 6:16:35","TodayIsUpdate":"1","AttType":"0","AttState":"3","AttAddType":"3","IsSeoCreate":"0","IsOnlinePay":"0","MinPrice":"0.00","MaxPrice":"0.00","ClassID":"21002","productonlinetime":"1900/1/1 0:00:00","OnLineDate":"1900/1/1 0:00:00","DownLineDate":"1900/1/1 0:00:00","BrandPicDomin":"","BrandPicName":"","BrandProperty":"","PBrandID":"0","IsHadVideo":"0","VideoTime":"0","ShowPrice":"0.00","IndustrySort":"1020000","HasPicSort":"102947876","UserID":"143315","PriceType":"0","PictureID":"1739682","CompanyTypeID":"5","Tag":"","LinkMan":"李經理","TelPhone":"18561321836","ClassName":"其它","ComProduct":"COD檢測儀,紅外測油儀,粉塵檢測儀,測氡儀,生物安全柜,大氣采樣器,油氣回收檢測儀,分光光度計,氮吹儀,氣相色譜儀","BrandNameCH":"","IsShow":"1","MarketPrice2":"0","RetailPrice":"0","ComHitnumber":"19452","MarketUpdateTime":"","CreateTime":"2024/3/24 16:03:01","Flag":"1","PackageName":"營銷寶會員","ClientSort":"0","CsName":"","Reprint":"2","FeedBackMsg":"","EnUrl":"","MobilePhone":"13127012891"},{"ID":"2770723","Picture":"5eceadd4559dcfd2733cc969e180be5c1bef286aa0bf9a9baf9c1673838fa3fcd772b46c678a70e9.jpg","PictureDomain":"img64","Name":"進口激光功率計維修","Type":"ELD-102","Descrip":"ELD-102系列是一種新型的、高靈敏、快響應、低溫漂,數字直讀的激光 功率測量儀器,該儀器配套的探測器分別適用于40mW、200mW、600mW和 分辨率0.01mW、1mW的量測范圍。探測器不僅能保證測試儀有很高的靈敏度 而且能承受較高的功率密度。該系列儀器已廣泛應用于從紫外至外紅外的各種 激光功率的測量。","CompanyName":"北京同德創業科技有限公司","CompanyID":"129843","MarketPrice":"0","PsOrder":"0","PgID":"110","MaxOrder":"0","CityID":"1","City":"北京市","Address":"北京市","PropertysValue":"","HitNumber":"118","FrontShow":"0","IsCharges":"1","Year":"1","StarNum":"1","UpdateAndClientSort":"51693176","StandUrl":"/st129843","UpdateTime":"2025/3/26 6:16:47","TodayIsUpdate":"1","AttType":"0","AttState":"3","AttAddType":"3","IsSeoCreate":"0","IsOnlinePay":"0","MinPrice":"0.00","MaxPrice":"0.00","ClassID":"21002","productonlinetime":"1900/1/1 0:00:00","OnLineDate":"1900/1/1 0:00:00","DownLineDate":"1900/1/1 0:00:00","BrandPicDomin":"","BrandPicName":"","BrandProperty":"","PBrandID":"0","IsHadVideo":"0","VideoTime":"0","ShowPrice":"0.00","IndustrySort":"1020000","HasPicSort":"102770723","UserID":"142832","PriceType":"0","PictureID":"1717991","CompanyTypeID":"5","Tag":"","LinkMan":"王汝玄","TelPhone":"17778010018","ClassName":"其它","ComProduct":"聲波強度測量儀 液化石油氣采樣鋼瓶 面粉質量檢測儀 井下電視 電法BOD快速測定儀 水質硫化物-酸化吹氣儀 食品安全檢測儀 食品中心溫度計 機械式拉力表","BrandNameCH":"","IsShow":"1","MarketPrice2":"0","RetailPrice":"0","ComHitnumber":"22686","MarketUpdateTime":"","CreateTime":"2023/7/1 4:15:30","Flag":"1","PackageName":"營銷寶會員","ClientSort":"0","CsName":"","Reprint":"2","FeedBackMsg":"","EnUrl":"","MobilePhone":"177780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