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家用小型谷子玉米播種機操作方法
閱讀:2833 發布時間:2019-2-26拖拉機播種機(小顆粒種子)
適用于所有旱田農作物壟間作業。是廣大農民朋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產品。谷子精播機工作原理是:在通過本機排種控制系統對下種數量的精密控制,播種時按量定距,將種子相對有規律的單粒排放在出苗環境較好的土層。使出苗株距自然合理,減省了人工蹲下間苗的勞苦環節 播種效率是人工播種的15倍以上。每畝節約間苗投工4—5天。大面積種植每畝節省人工間苗費400—500元。并因單株出苗粗壯每畝增產10—20﹪。 集“省工、省種、省時、省力、省墑、保墑、節肥、省水、苗勻、苗齊、苗全、苗壯、質優、增產”于一體。是目前全***的谷物、蔬菜、苜蓿牧草、中藥材、草坪等小粒種子“出苗**”的**播種機。 有道是:小米價格高,間苗苦難熬,擁有播種機,不用愁間苗。
二、小麥玉米谷子機的正確使用方法安裝掛接與調整
1、免耕施肥播種機的安裝掛接免耕施肥播種機與拖拉機安裝掛接時,首先將拖拉機的懸掛機構與免耕施肥播種機的掛接機構結合在一起,并銷好(智能型免耕施肥播種機,后應將各信號線插頭按照所編序號,對準機具架梁上插座相對序號的插孔插入即可)。
2、免耕施肥播種機的調整
(1)雙腔排種器的調整。免耕施肥播種機的排種器為雙腔排種器,播種小麥時,應將插板插入玉米排種腔,此時小麥排種腔打開,玉米排種腔關閉;播種玉米時應將插板插入小麥排種腔,此時玉米排種腔打開,小麥排種腔關閉。
(2)播種深度與施肥深度、旋耕深度和秸稈覆蓋率的整體調整。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時,種子的播種深度好為3-7cm,墑情較差時深不超過10cm化肥播深一般為8—10cm當種子與化肥深度差調整合理后。
(3)種子與化肥深度差的調整。種子、化肥之間的深度差一般應控制在4—5cm之間。種子與化肥深度差的調整,是靠移動開溝器的上下位臵來完成的,調整時擰松開溝器上部的固定螺栓,將播種或施肥開溝器分別向上或向下移動,測量下端距地面的高度差,直至達到理想高度差,然后再將固定螺栓擰緊即可。
(4)小麥播種前的調整
①排種器的檢查調整。為了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確保各行播量一致,播種前要對各排種器的排種輪進行檢查,在正常情況下,排種前排種輪的端面應與排種盒內壁處于同一平面內,調整播量手輪的端面應處于刻度線“0”的位臵,若排種輪伸出的有效長度長短不一,各行播量大小不同時應進行調整,其方法是:擰松排種輪兩端的卡片,左右移動排種輪至所需位臵,并使卡片緊靠排種輪外部的端面,調好后擰緊固定螺栓即可。
②小麥播種量的調整。小麥畝播種量水澆地一般在25-30kg,旱地一般在30-35kg。為便于小麥播種量的調整,免耕施肥播種機上設有調整播量手輪和刻度線,刻度線上的數字表示播量,其單位為千克調整播量時需旋轉手輪,手輪外端面與刻度線相交位臵即表示所下播量,調整完畢后應擰緊手輪上的固定螺栓;當排種輪伸出的有效長度一樣而播量誤差仍很大時需調整毛刷位臵毛刷向上移動播量增加反之減小。
為確保播種量,機具調好后要進行播量試驗,其方法是:種箱內加入種子,將機具升離地面,在輸種管下墊一塊塑料布或在接種合下套一塑料袋然后在鎮壓輪(輥)上做好記號,用手轉動地輪,免耕施肥播種機(行距為15cm時)轉動47圈,行距為14cm時轉動51圈,然后將塑料布(袋)上的種子收集起來,稱重量后再乘以10,即是畝播種量。如果播量偏大或偏小,可適量加大或減少播量;浸種、拌種應將種子晾干再播,否則會嚴重影響播種量或播種的穩定性和均勻性。
(5)排肥量的調整。擰松調節手輪上的固定螺栓旋轉手輪,其調整方法與轉動圈數與播種一致,機具調好后要進行播肥量試驗(其方法同調播種量一樣),調整完畢后將固定螺栓對準軸上鍵槽擰緊即可。
三、免耕施肥播種實施要點及操作規程
1、免耕施肥播種”四要素”小麥(玉米)播深、播量、施肥量、種子與化肥的間距是免耕施肥播種的“四要素”,它實施的如何,直接關系到小麥(玉米)播種質量和糧食產量,因此,在小麥(玉米)播種時要嚴格按照“四要素”的要求播種。
(1)播種量:小麥免耕播種時,水澆地畝播量要在25—30kg,旱地畝播量30-35kg;播量過小時因土壤條件較差,出苗率較低,容易造成缺苗短壟;播量過大時,麥苗密度過大影響通風透光,麥苗個體發育較差。
(2)播種深度:、播深要因墑情而定,一般情況下丘陵旱地小麥播深應控制在3—7cm,播種過淺時易造成小麥覆蓋不嚴,過深時小麥出苗率低,分蘗率差,小麥苗弱,嚴重影響糧食產量。
(3)施肥量:施肥量應根據地力和水利條件而定,一般情況下,生產500kg小麥需要15kg的氮,7.5kg的磷和16kg的鉀即畝產量在300—400kg時可上復合肥60--75kg;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因免耕播種化肥深施在兩窄行之間化肥距麥根較近利用率較高在不影響小麥產量的情況下可適量少施一些化肥。
(4)種子與化肥間距:調整好種子與化肥的距離。化肥播深應控制在8—10cm。二者間距一般在4—5cm,過大時會降低肥效,過小時容易造成燒種、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