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通知公告】各市、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為全力抓好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現就做好2020年草地貪夜蛾等農業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屬地責任
據植保部門監測預測,2020年我省草地貪夜蛾和水稻重大病蟲呈偏重發生態勢,其他重大病蟲害發生不確定因素加大,防控任務十分艱巨。各地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實“政府主導,屬地負責,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發揮防治農業動植物疫病指揮部的作用,確保防控責任、防控資金、防控物資、防控隊伍和防控技術“五個到位”。要采取科學防控策略和防治辦法,制定防控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堅決守住“重大病蟲害不大面積暴發成災,重大植物疫情不惡性擴散蔓延”兩條底線,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二、加強病蟲監測,提升預警能力
建立健全重大病蟲調查監測、信息報送、會商研判和情報發布制度。加大草地貪夜蛾、小麥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等病蟲害的監測范圍和調查頻次,拓展其他重大病蟲害監測調查,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確保情報發布及時、傳遞到位。當前要重點做好二化螟、草地貪夜蛾越冬基數和小麥赤霉病菌源基數監測調查工作。加強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加快淳安、平湖、海鹽、常山、開化和瑞安等6縣(市)的智能測報項目實施,新建“兩遷”害蟲蟲情智能監測點24個,逐步形成覆蓋全省的智能測報網絡。優化完善測報網絡體系,探索病蟲監測區域站共建共享、分作物調查、分級負責、分類管理的新模式,拓寬病蟲害監測領域,進一步提高預警能力。
三、加強科學防控,推進綠色發展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重點做好草地貪夜蛾、小麥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等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注重日常防范的同時強化應急防控。春耕期間要抓好小麥油菜病蟲害預防、早稻種子藥劑處理和二化螟綜合治理等工作。積極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創建一批不使用化學農藥的防控示范點,建設百個定額使用化學農藥的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實施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800萬畝,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1000萬畝,降低農藥使用量。開展“萬名農民骨干科學用藥大培訓”活動,重點培訓水稻、蔬菜、茶葉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高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加大對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扶持,充分發揮植保服務組織應急骨干和示范帶動作用,提高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控能力。
四、加強檢疫監管,嚴防疫情擴散
強化植物疫情防控阻截,根據《全省阻截帶建設方案》《紅火蟻等10種植物疫情防控技術方案》,加強分類指導,實施“一疫一策”,堅決遏制紅火蟻、柑橘黃龍病等重大植物疫情蔓延為害。強化植物檢疫監管,疫情防控重心由事后治疫向事前防疫轉移。嚴格國外引種檢疫審批和種子種苗產地檢疫,建立完善水稻、柑橘和瓜類作物種子種苗生產主體、生產基地數據庫,創建一批無疫種苗基地(場圃)。組織開展植物檢疫執法監管,推動多部門聯合執法,重點檢查種子種苗繁育、經銷、進口主體和交易市場,實施種子種苗集中檢測檢疫。強化植物檢疫員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檢疫人才隊伍技術水平。
五、加強農藥管理,提升治理水平
嚴格農藥審批管理。把好農藥產品登記關,鼓勵發展高效綠色環境友好型農藥,繼續推進特色小宗作物用藥登記試驗;把好農藥生產許可關,嚴格準入條件,淘汰落后產能,引導農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把好農藥經營許可關,優化農藥經營網點布局,全面深化農藥購買實名制,規范農藥經營行為。開展農藥專項整治,強化監督檢查,加大農藥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嚴厲查處違規行為。加快推進農藥實名制改革試點建設,積極探索構建農藥“進-銷-用-回”全程可追溯體系,創新農藥管理和使用模式,不斷提升農藥使用效率和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優化農藥應急儲備和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機制,落實重大病蟲防控物資應急保障。
附件:1.2020年浙江省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
2.2020年浙江省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
2020年3月14日
附件1
2020年浙江省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
我省地處草地貪夜蛾遷飛過渡區,是其北遷南回的橋梁地帶。為切實做好草地貪夜蛾防控,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有效控制發生危害,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的通知》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防控思路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和“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按照“早謀劃、早預警、早準備、早防治”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全面監測、應急防治,統防統治、聯防聯控,確保草地貪夜蛾不大規模遷飛為害,努力保障全省農業豐產豐收,為全國草地貪夜蛾阻截防控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二、目標任務
實現“兩個確保”,確保蟲口密度達標區域應防盡防,確保發生區域不大面積成災,防控處置率90%以上,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三、防控措施
(一)全面監測預警。
1.合理設置監測網點。按照草地貪夜蛾遷飛過渡區監測要求,3-11月全面開展監測工作。以玉米為重點,兼顧水稻、蔬菜、小麥、高粱,提前布設性誘、燈誘等監測設備。全省玉米生產重點縣每個村至少布設1套性誘設備開展監測。
2.全面加強田間調查。按照《浙江省草地貪夜蛾測報調查方法(試行)》要求,玉米生產重點縣要組織技術人員定期開展系統調查,及時掌握田間產卵數量、幼蟲密度和被害株率。在發生關鍵期,各地要組織鄉鎮農技人員、種植大戶等一線生產人員參與大田普查,明確重點防控區域和關鍵防控時期。
3.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嚴格落實蟲情信息報送制度,繼續執行*查見當天即報,已發生區一周兩報。各地通過“全國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平臺”及時填報監測數據和防控情況。關鍵時期組織專家會商,分析蟲情趨勢,發布預警信息,并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提高信息覆蓋率和到位率,指導科學防控。
(二)落實防控技術。
1.做好生態理化誘控。充分利用玉米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作的作物布局,保護農田自然環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形成生態阻截帶,發揮天敵控害作用。成蟲遷入高峰期時,集中連片玉米種植田塊,每30-50畝可安裝1臺黑光燈,或者每畝設置1套性誘設備,集中誘殺成蟲,壓低蟲口基數,減輕危害損失。
2.做好科學用藥滅殺。對蟲口密度高、集中連片發生區域,抓住草地貪夜蛾3齡前幼蟲防控時期,集中開展藥劑防治,施藥時間以清晨或傍晚為宜,重點噴施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在卵孵初期優先使用生物農藥,達到草地貪夜蛾防治指標(玉米苗期至小喇叭口期被害株率5%,大喇叭口期以后10%)時,選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風險化學藥劑防治。要指導農民科學選藥、輪換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
3.做好應急防控預案。各地要根據應急防控需要,儲備必要的藥劑和器械等防治物資,以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為主體,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補充,組建培育應急防治隊伍,配備高效施藥器械和安全防護用品,提升應急防治能力和水平。一旦出現大面積暴發危害的蟲情,要及時將預警信息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并提出應急防治對策建議,劃定應急防治范圍和面積,調集防治隊伍,組織開展應急防治行動,嚴防大面積暴發成災。
四、防控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農業農村廳成立由分管負責同志牽頭的全省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組織,日常具體工作由省植保農藥總站承擔,統一指揮調度全省防控工作。在草地貪夜蛾發生的關鍵時期,加大工作調度、召開現場會、派出督導組赴重點地區調研指導,推進防控任務落實。各地要落實屬地責任,加強行政推動,制定防控預案,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轄區內防控工作,切實做到早準備、早監測、早防控。
(二)加強資金投入。各地要用好中央生產救災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安排必要的監測防控經費,并統籌規范使用。要及早購置監測設備,儲備防控物資,培育社會化專業植保組織,為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創造條件。
(三)加強宣傳指導,加大草地貪夜蛾知識普及和防控技術培訓力度,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科普宣傳,推廣統防統治、綠色防控和科學用藥技術。各地農技人員要結合“三聯三送三落實”要求,深入生產一線,及時指導解決問題。
(四)加強科技支撐。充分發揮“三農六方”專家團隊的作用,對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為害特點、監測防治等開展協同研究,開展技術集成和試驗示范。關鍵時期組織專家到防控重點區域和技術薄弱地區開展技術指導、科普講座,編發防治技術手冊。
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用藥推薦名單
一、單劑(8種):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虱螨脲、蟲螨腈、乙基多殺菌素、氟苯蟲酰胺。
二、生物制劑(6種):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草地貪夜蛾性引誘劑。
三、復配制劑(14種):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氟鈴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螨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虱螨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酰肼、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蟲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氟鈴脲·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氧蟲酰肼、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殺鈴脲、氟苯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氧蟲酰肼·茚蟲威。
本推薦名單有效時間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
附件2
2020年浙江省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為做好2020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以保障糧食生產和質量安全為目標,確保水稻重大病蟲害不暴發成災,區域性重大病蟲害不造成重大損失,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
二、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分區治理、突出重點”的總體策略,抓住重點病蟲、重發區域和關鍵時期,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持續推進綠色防控技術,優先應用農業措施、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技術措施,協調應用高效、低風險農藥,促進水稻重大病蟲害可持續治理,保障水稻生產、稻米質量和稻田生態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區防控重點。
1.浙北平原單季稻區。重點防控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紋枯病、稻曲病、惡苗病,關注稻瘟病、大螟、二化螟、稻薊馬等。
2.浙中南單雙季混栽稻區。早稻重點防控二化螟、紋枯病、惡苗病,關注白背飛虱、稻縱卷葉螟;單季和連作晚稻重點防控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曲病、惡苗病、細菌性基腐病;關注稻瘟病、穗腐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稻薊馬、葉蟬等。
3.浙西南丘陵山區單季稻區。重點防控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關注二化螟、惡苗病等。
(二)主推技術。
1.農業防治。選用抗(耐)性品種,強化健身栽培,提高水稻抗逆性。單雙季稻混栽區提倡集中連片種植,盡量避免插花種植,減少二化螟橋梁田。推廣集中育供秧,單季稻區適當推遲播種期。落實翻耕灌水殺蛹措施,降低二化螟發生基數。
2.生態控制。稻田旁種植香根草誘集二化螟產卵,田埂種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華菊、三葉草等顯花植物,提倡田埂留草,為天敵提供庇護所,提高天敵的控害能力。
3.生物防治。
(1)釋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成蟲始盛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黃赤眼蜂,每代視蟲情釋放2~3次,間隔3~5天釋放一次,每畝每次釋放1萬頭,每畝設置5~8個釋放點,釋放點間隔約為10~12米。放蜂高度以分蘗期蜂卡高于植株頂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頂端5~10厘米為宜。拋撒型釋放器可直接投入田間。
(2)稻鴨共育。水稻分蘗初期,將15~20天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活動,減輕紋枯病、稻飛虱、福壽螺和雜草等病蟲草的發生為害。
4.物理防治。
(1)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蟲網或無紡布全程覆蓋,阻隔稻飛虱,預防病毒病。
(2)性信息素誘捕。從越冬代二化螟成蟲羽化始期開始,全程應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大面積連片使用,非稻田也要放置,平均每畝1個誘捕器,每個誘捕器間距25米左右,采用外密內疏的布局方法。誘捕器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蘗期距地面50cm、穗期高于植株頂端10cm為宜。可選用長效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
5.科學用藥。
(1)秧苗期種子處理和秧苗帶藥下田。針對苗期惡苗病、稻瘟病、病毒病、稻飛虱、稻薊馬、線蟲等病蟲,選用種子處理劑浸種或拌種。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內吸性藥劑,帶藥移栽,預防螟蟲、稻瘟病、稻飛虱等。
(2)大田穗期保護。重點抓好水稻孕穗期(倒三葉抽生期)和破口前7~10天(全田10%-20%劍葉與倒二葉葉枕距齊平)這兩個關鍵節點的藥劑保護。水稻孕穗期重點防控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水稻破口前7~10天重點防控稻曲病、稻瘟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兼治紋枯病和二化螟。
(3)突發病蟲應急防控。稻瘟病:分蘗期田間發現發病中心時立即施藥控制葉瘟,破口前3~5天施藥預防穗瘟,病害流行時7天后第2次施藥。細菌性病害:病區移栽前做好帶藥下田,大田田間出現發病中心要立即用藥,沿海稻區臺風暴雨過后要全面用藥預防。二化螟:一般分蘗期于枯鞘叢率達到8~10%或枯鞘株率3%時施藥,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或提前用藥;對主治藥劑產生高水平抗藥性的區域,要著重落實好區域綜合治理措施。褐飛虱:孕穗抽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穗期百叢蟲量1500頭時對準稻叢基部噴霧,用藥后5~7天要及時檢查防治效果,對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稻縱卷葉螟:生物農藥防治適期為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化學藥劑防治指標為分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150個,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60個。
(4)注意事項。稻田禁止使用含擬除蟲菊酯類成分的農藥,慎重使用有機磷類農藥。每種藥劑一季水稻上多使用二次,延緩病蟲抗藥性。
水稻主要病蟲科學用藥推薦名單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