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編輯視角】 電視劇《都挺好》自開播以來熱度一路飆升,引發觀眾大量探討與爭議,微博熱搜幾乎每天都有與之相關的劇情討論,這部電視劇為何如此吸引人呢?《都挺好》主要講述的是圍繞著蘇家兩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家庭情感劇,因劇中一些情節貼近現實,引發共鳴,引起了廣大觀眾的追劇熱情。
別看只是一部家庭情感劇,劇里讓人感動的不止親情。以“小家”見“大家”,從中也能窺見我國制造業發展歷程。劇中有一段小蒙總看不起生產機床的眾誠集團,蘇明玉便給小蒙總上了一堂課,告訴他機床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一番話聽得讓人熱血沸騰心生感動。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小到汽車零部件、大到火箭航天飛機,這些東西很多零件都需要機床參與制造。
現在我國的機床行業乃至整個制造業情況,就像蘇明玉對小蒙總說的一番話:“雖然我們眾誠集團技術是從德國日本引進,但是經過一代人的努力,機床產量已經做到了世界,未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后來者居上,從技術和質量上超越他們。”
“農業強則國強”
以機床為代表的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經濟基礎實力的象征,而我同時作為農業大國,農機制造業便在整個工業制造業中更加凸顯重要性,一個農業生產大國若不能實現農機裝備自給自足,走向“農業強國”的道路便會受到阻礙,可以說“農機強則國強”。其實,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與劇中眾誠集團的發展歷程是一樣的,從開始的自我摸索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再到產量。同樣的,下一步,我國農機制造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從“農機大國”走向“農機強國”。
從“一張白紙”到農機產量大國
新中國剛成立時,包括農機工業在內的工業制造業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如今,歷經70年風風雨雨,從我國自主生產的臺
拖拉機下地,到如今農機產量居*,再到當前智能農機、無人駕駛農機的逐步使用,我國農機工業一路發展可以說是值得欣慰的。尤其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后的十余年,我國不僅邁入了世界農機制造大國的行列,自主生產研發的拖拉機、
收獲機也基本上能夠滿足國內農戶的需求;如:雷沃重工、一拖等大型農機企業甚至走出,在歐美等國建立起了各自的研發中心;沃得、青島洪珠等企業生產制造的農機產品也紛紛出口到海外,這些情況都在表明,我國當前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機制造大國。
擴大開放:多舉措促進農機工業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與國外一些的農機設備相比,我國農機產品還存在技術含量低、質量不可靠等情況,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農機化整體水平的提升。除農機企業要提高自身創新能力以及國內政策支持外,從大的環境來說,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引進來”。
如:今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會同有關方面修訂形成的新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征求意見稿)》第175條涉及了農業機械制造設備,明確我國未來將鼓勵外商投資以下11類農業機械裝備的制造:農業設施設備、配套
發動機功率200千瓦以上拖拉機及配套農具、低油耗低噪音低排放柴油機、大型拖拉機配套的帶有殘余霧?;厥昭b置的噴霧機、高性能水稻插秧機、棉花采摘機及棉花采摘臺、適應多種行距的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花生收獲機、油菜籽收獲機、甘蔗收割機、甜菜收割機等。
又如:3月25日,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年會」時也表示,中國將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開放合作,通過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來促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關鍵途徑之一。苗圩表示,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向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性轉變。他稱,中國將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創新生力軍作用。
結語:一部《都挺好》因為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讓廣大網友有了“共鳴”,成了大街小巷樂于討論的“火”劇。但看劇不能只看熱鬧,“小家”離不開“國家”,我國是有著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雖然從目前的市場來看,行業發展不夠樂觀。但只要我們不放棄,總有一天會沖出“低谷期”,就像劇中眾誠集團一樣后來者居上、從技術和質量上超越發達國家,到那時“農機強國”的目標已實現,制造業發展的未來“會更好”。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