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近半年來,相信關注農業的各界人士、廣大農民甚至每天上網的你我,應該都聽過“草地貪夜蛾”這個詞,這種害蟲讓農業農村部多次部署、各地農業部門緊急應戰,小小蟲子為什么能引起這么大的重視?
草地貪夜蛾于今年1月在我國云南省發現,至今已蔓延到18個省,涉及900多個縣,危害作物面積300多萬畝。目前該蟲呈繼續北遷趨勢。不要簡單認為它只是害蟲的一種而已,它會嚴重危害糧食安全,涉及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
什么是草地貪夜蛾?
草地貪夜蛾俗稱秋粘蟲,食性雜、繁殖能力強、遷飛擴散快。原產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玉米上的重大遷飛性害蟲,它與我國普遍發生的重大害蟲普通粘蟲(我們俗稱的行軍蟲)從遷飛特征、群體擴展性、取食為害等特性的確類似。幼蟲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根莖、生長點、果實等植物組織。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減產10%-25%,嚴重危害田塊可造成毀種絕收。此外,高齡幼蟲還會蛀食玉米雄穗和雌穗進行取食為害。由于其食量大,尤其是到高齡期具爆發性,且吃光一地塊還可成群結隊遷移到周圍作物田繼續危害,可見其危害的嚴重性。
2016年初,草地貪夜蛾被發現入侵非洲西部并爆發成災,2018年在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30億美元,玉米毀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5%-6%。
2018年7月,草地貪夜蛾傳入亞洲地區。
2019年1月由東南亞入侵我國云南。農業農村部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加密監測預警,落實好屬地防控責任,全力做好防控應對工作,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高度重視、多次部署,堅決打贏草地貪夜蛾攻堅戰
2019年5月24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視頻會議,全面安排部署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會議強調,做好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堅決遏制其爆發成災,事關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事關穩定經濟社會大局。要堅決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贏得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主動權。
6月5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緊急安排農業生產救災資金5億元支持地方組織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控,支持蟲情發生區和遷飛過渡區開展草地貪夜蛾蟲害統防統治、聯防聯控、應急防治,堅決遏制其爆發成災,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切實保障全年糧食生產穩定。
6月13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推進落實視頻會議,對防控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強調,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把防控草地貪夜蛾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大事要事急事來抓,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底線思維,全面監測預警,及時有效處置,確保草地貪夜蛾不大規模遷飛、不大面積連片成災,堅決打贏草地貪夜蛾防控攻堅戰,全力保障糧食和農業生產安全。
會議指出,草地貪夜蛾自今年1月遷飛入侵我國以來,已擴散蔓延到18個省區市,并呈繼續北遷趨勢,防控形勢嚴峻,任務緊迫艱巨。要按照“嚴密監測、全面撲殺、防治結合、分區施策”的要求,因地制宜推進分區防控。西南和華南周年繁殖區,要全力撲殺境外遷入蟲源、全程控制蟲口基數,控制遷出蟲源;江南和江淮遷飛過渡區,要阻殺遷入成蟲、壓低繁殖基數、減少遷出蟲源,減輕北方地區壓力;黃淮和北方重點防范區,要重點設防、充分準備,及時誘殺成蟲、主攻低齡幼蟲,將危害損失控制在低限度。
拿“幺蛾子”怎么辦?
據了解,針對草地也貪蛾,目前主要防治技術措施包括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成蟲誘殺技術和幼蟲防治技術三個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王振營表示,草地貪夜蛾它有卵、蛹、幼蟲和成蟲四種形態,一般的是從卵、幼蟲、成蟲這幾個階段進行防治。在成蟲階段可以用殺蟲燈或性誘劑進行誘殺;在幼蟲階段,可以利用生物農藥或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在卵期,一些化學農藥是有殺卵作用的。
6月5日,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用藥有關工作的通知》,鑒于目前我國無防治該蟲的登記農藥,根據《農藥管理條例》有關規定,農業農村部部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25種應急使用的農藥產品(見下圖),要求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推薦藥劑,推薦給農民使用。
消滅“幺蛾子”,大疆、極飛積極出擊
針對云南多地爆發草地貪夜蛾蟲情情況,為盡快控制蟲害,極飛科技聯合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迅速組織科研人員奔赴云南,對草地貪夜蛾幼蟲展開針對性試驗,并使用不同施藥器械對貪夜蛾進行了防治試驗,為玉米、水稻等作物的貪夜蛾田間防治提供有效手段和技術支持。
為打贏草地貪夜蛾防控攻堅戰,全力保障糧食和農業生產安全,DJI 大疆農業聯合全國各地合作伙伴,積極參與各省市植保站、農科院組織的防控工作,對發生蟲情區域的農作物進行
飛防作業,幫助農戶有效滅蟲保產。DJI 大疆農業在云南、廣西、海南、湖北、浙江等蟲情發生地區,展開飛防作業,探索有效滅蟲方式。
圖片來源:DJI 大疆農業
接下來,DJI 大疆農業還將聯合更多合作伙伴、藥企、科研院校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進行飛防實驗,探索出更的防治方案。打贏草地貪夜蛾防控攻堅戰,勢在必行。
本文由農機網原創,部分參考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農視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