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市場行情】
調整未終結,傳統市場深陷泥潭
2019年農機市場大的變化莫過于傳統農機市場的持續下沉,拖拉機、糧食作物收獲機、插秧機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2019年各個細分市場走勢呈現出的為突出的特點某過于諸如拖拉機、糧食作物收獲機等傳統市場持續下行,凸顯出存量時代的突出特征。
● 大中拖市場緩慢復蘇,小拖市場大幅度滑坡。拖拉機市場基本面持續下跌,存量下的市場特征愈發突出。市場調查顯示,全年累計銷售各種拖拉機59.32萬臺,同比下滑9.66%。其中,大中拖銷售30.24萬臺,小拖29.08萬臺,同比分別增長3.35%和-20.11%;占比50.98%和49.02%,大中拖占比較之2018年同期上揚6.41個百分點。2019年大中拖市場雖然呈現小幅攀升,但我們必須看到,這種增長是基于“三連跌”基礎之上,市場銷量雖然暫時走出下跌泥潭,同比小幅增長,但銷量較之高峰期的2015年下降了46.97%。大中拖市場就此走出低谷?還有待觀察。
● 耕整地機具市場溫和下跌。2019年的耕整地機具市場出現穩健增長的特點。市場調查顯示,累計銷售69.26萬臺,同比增長8.88%。從耕整地農機具市場走勢看,結構加劇調整將是市場發展的主流,2013年-2018年,市場需求每況愈下,經歷了六年的下沉,主要源于市場需求的大型化。今年受深松、深翻政策的拉動,出現增長。但并不意味著需求調整的結束,我們判斷,2020年市場下沉之旅并沒有終結。
● 收獲機市場小幅下滑。2019年,聯合收獲機市場小幅滑坡,各個子市場冷熱不均。市場調查顯示,全年累計銷售各種聯合收獲機24.94萬臺,同比增長1.3%。其中,谷物聯合收獲機出現下滑,累計銷售7.13萬臺,同比下降21.39%;其中,自走輪式谷物聯合收獲機銷售2.09萬臺,同比下滑8.33%;自走履帶式谷物聯合收獲機銷售5.04萬臺,同比下滑25.77%;占比分別下挫0.88%和-7.37%。
玉米收獲機市場出現小幅攀升,銷售4.51萬臺,同比小幅攀升0.22%;占比18.08%,較之2018年同期下挫0.19個百分點。其它聯合收獲機銷售13.3萬臺,同比大幅度增長20.36%;占比53.33%,較之2018年同期上揚8.45個百分點。收獲機市場全年小幅增長,但細分市場冷熱不均的變化再次說明我國市場需求轉型加速。
● 深松機、插秧機市場“跳水”。深松機市場沿著下滑通道狂奔,市場調查顯示,前11個月,累計銷售深松機4318臺,同比下降42.13%。插秧機市場繼2018年大幅度滑坡之后,2019年繼續演繹下滑戲碼,市場調查顯示,前11個與,插秧機市場繼2018年之后再度出現大幅度滑坡,累計銷量5.81萬臺,同比下滑22.43%。預計全年銷量在6-7萬臺,同比下降15%左右。2018年插秧機市場經歷了10余年未有的大幅度下滑,2019年,支撐市場增長的因素依然不充分,相反,利空因素卻表現的十分強烈。
● 噴霧機市場大幅度滑坡。2019年走勢良好的噴霧機市場2019年意外出現滑坡,累計銷售各種噴霧機4.02萬臺,同比大幅下滑21.11%。其中動力噴霧機增長2.8%;噴桿式噴霧機下滑10.6%,風送式大幅度下跌78.8%。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噴霧機市場的滑坡呈現出周期性下滑的特點,從長期來看,植保機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市場,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應引起業內人士關注。
第一,政策利好。農機補貼等政策將成為驅動市場發展的強勁動力;第二,剛性需求強大。我國植保機市場正處于更新高峰期,發展空間大。2017年,機動噴霧機保有量高達62萬臺,國內有超過9500萬臺背負式噴霧器。隨著農村勞動力急劇下降和土地流轉加速,市場將加速淘汰這些背負式噴霧器;第三,植保機市場剛剛起步,剛性需求強勁;第四,植保機市場自2015年開始啟動,近年雖然增幅趨緩,但內生驅動力依然強勁;第五,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群體組織的崛起以及專業農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植保機市場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后勁。
新興市場異軍突起,三大市場精彩紛呈
新興市場是2019年炙手可熱的市場,受到整個行業的普遍關注,它改變了農機市場需求的基本發展方向,重置了未來農機市場的需求。
與傳統農機市場下滑同時發生的是新興市場的崛起,以畜牧機械、保護性耕作機械、噴灌設備、經濟類作物播種和收獲機械、秸稈類作物機械、畜牧機械、加工機械等市場,成為2019年農機市場的風口,成為新興市場快速崛起的標志性市場。
■ 畜牧機械市場穩健增長。畜牧機械市場大幅度攀升,市場調查顯示,累計銷售各種畜牧機械8.23萬余臺,同比大幅度增長28.47%。近年,我國整個經濟進入增幅趨緩的新常態,尤其是農產品價格滑坡,直接影響購買力和市場信心,制約畜牧機械市場的轉型升級。我們判斷畜牧機械市場發展趨勢或呈現兩大突出特征:第一,市場仍處于發展機遇期,明年市場或繼續保持穩健增長的走勢;第二,市場需求結構性調整方向—大型化不可逆轉。
■ 播種機市場飆升。同樣得益于保護性耕作,播種機市場出現大幅度攀升,市場調查顯示,累計銷售各種播種機10.92萬余臺,同比大幅度增長83.76%。
■ 排灌機械市場大幅度攀升。2019年的噴灌設備市場風頭正盛,排灌機械市場出現大幅度攀升,市場調查顯示,全年累計銷售4.13萬臺,同比大幅度增長48.81%。排灌機械市場快速發展與國家政策推動密不可分。2016年、17年、18年連續三年,國家和地方政府發文,推動水肥一體化,并確定2020年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5億畝。有力的推動了排灌機械市場的快速發展。
藍海市場上行受阻,凸顯調整跡象
藍海市場代表了農機市場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農機化短板。與往年不同的是該市場受偶然因素制約,市場需求出現向下調整跡象。
2019年的農機市場還出現一個新的特征,即需求旺盛的藍海市場凸顯疲軟之勢,形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是較為復雜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些市場出現周期性需求調整,一些市場則是受市場偶然性因素的影響。
★打捆機市場大幅度下滑。連續增長的打捆機市場2019年戛然而止,出現大幅度下滑。市場調查顯示,截至11月底,累計銷售各種打捆機23517臺,同比大幅度下滑24.89%。
雖然2018年打捆機市場銷售創下歷史大量和大增幅,但“虛高”嫌疑較大。一則2018年我國打捆機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但從銷售結構不難看出,大型設備銷售僅1萬余臺,其中2萬多臺都是小型圓捆機,而不一些小型打捆機企業因違法操作補貼被叫停補貼,對市場銷量將產生一定影響。二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固然對市場有一定的拉動作用,但在市場環境下也出現了諸如為提高補貼檔次,企業虛報撿拾作業寬度等問題。由此決定了已經開始的2019年,隨著補貼政策趨嚴,“虛高”現象會消失,市場銷量的水分會被擠去。
2019年的打捆機市場或呈現兩個突出特點:市場繼續保持高位運行,第二,同比會呈現較大幅度滑坡。預計全年銷量在2~2.5萬臺,同比下滑20%~30%。
★ 秸稈還田機市場增幅趨緩。近年穩健增長的秸稈還田機市場呈現增幅趨緩的特點,累計銷售各種秸稈還田機7.6萬臺,同比小幅攀升1.23%。從利好因素分析,環保趨緊、秸稈還田機市場進入更新高峰期、惠農政策驅動和規模化經營成為該市場的強大支撐,但由于購買力下降、規模化種植與使用費用高之間的矛盾、連續多年的高位快速增長,市場形成“高地”、秸稈多元化利用和需求大型化眾多利空因素的壓制,2019年進入盤整期。
★ 馬鈴薯收獲機市場跌勢依舊。我國馬鈴薯機收水平并不高,一直為行業定位為發展潛力的藍海市場,但近年卻呈現跌跌不休的行情。市場調查顯示,累計銷售各種薯類收獲機5604臺,同比大幅度下滑31.12%。2019年土豆產量與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市場卻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其主要原因:第一,2019年秋季土豆全國種植面積估計減少兩成左右;第二,單臺補貼額度下降;第三,剛性需求下降;更新周期延長,近年,農民收入降低,購買力下降,更新積極性不高;第四,需求大型化;第五,受投資收入下降,購買力下降大環境影響。
從發展趨勢分析,馬鈴薯大型化、化或成為未來市場發展趨勢。但我國的馬鈴薯技術與國外差距較大。德國從效率和技術上于我國,他們一直在追求更大的作業效率和收獲產量。這就要求我國馬鈴薯收獲機在大型、化方面下足功夫,縮小與先進產品的技術與功能的差距。
★ 谷物烘干機市場繼續大幅度滑坡。繼2018年斷崖式下滑之后,2019年繼續上演下滑戲碼。市場調查顯示,累計銷售各種烘干機8519臺,同比下滑22.77%。
烘干機市場出現“兩連跌”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市場發展不均衡,水稻烘干機市場高速發展,但玉米、小麥以及經濟類作物的烘干機市場啟動不充分;第二,市場惡性價格競爭,產品品質下降,影響市場需求。第三,糧食加工和流通行業資金緊張,用戶保守發展,購買意愿自然下降。第四,糧價下行,購買力下降。
市場需求大型化、化、智能化、碎片化
“四化”成為近年農機市場發展的基本趨勢,2019年這種趨勢更加突出。
2019年農機市場進一步向大型化方向快速推進,從拖拉機、收獲機、插秧機市場到打捆機、青飼料收獲機、農機具市場,莫不如此。200馬力以上拖拉機截至11月份,銷售8000余臺,同比大幅度攀升131.65%;水稻收獲機喂入量6kg/s同比增長30.77%,5行玉米收獲機同比增幅也高達31.71%。大型翻轉犁、大型播種機、大型青飼料收獲機等市場也同比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大幅度攀升。
與大型化同時推進的還有化、智能化。迪爾的大型采棉機市場風頭正勁,出現一機難求的局面;美迪、中機美諾等推出的青飼料收獲機正布局全國市場,強勢出擊;洋馬、久保田穩坐乘坐式插秧機前兩位,巨明、英虎主打玉米收獲機品牌,中聯、雷沃以產品作為發展戰略……。毋庸置疑,我國農機市場正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大型時代。
大型、、智能化直接催生出農機市場需求的碎片化,即市場需求由過去的規模化需求向碎片化需求轉移,突出表現為客戶的小眾化,市場需求呈現出量的減少和質的提升。
農機市場中的大型、、智能農機是高地、是趨勢、是未來、是中國農機企業的必爭之戰略要地。但我國大型機械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壟斷,國產品牌很難與之在同一平臺上競爭。以青飼料收獲機為例,雖然美迪、美諾推出較為先進的收獲機,但與國外品牌相比,國產青貯飼料收獲機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存在智能化程度低、作業效率低、作業過程智能控制等難題,關鍵共性技術急需優化升級。再如打捆機市場,核心部件瓶頸,打結器國產化竟是“卡脖子”難題。目前,約翰迪爾、克拉斯、紐荷蘭、世達爾等外資品牌所用的打結器為自有品牌,不對外銷售,國產打捆機所用的D型打結器超過90%使用德國進口產品。意味著我國大型農機還需要一段艱苦的趕超之路要走,方能實現鳳凰涅槃。
農機流通舉步維艱,行業加速洗牌
持續低迷的農機市場,對農機流通行業造成巨大沖擊,許多經銷商舉步維艱,行業加速洗牌。
隨著市場持續低迷,流通行業進入加速洗牌期。市場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經銷商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平均降幅在20%左右。走訪中發現,多數經銷商表示,如果這種市場形勢再延續2年,關門退市對他們或是較好的選擇。
這種狀況出現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
從歷史原因分析,農機市場黃金10年,催生出眾多的經銷商,2018年參與農機具補貼的經銷商高達2萬余家,并呈現出散亂弱小差的特點。第一,散。集中度很低。億元以上的經銷商僅僅23家,占比不足10%,并且集中在黑龍江、新疆、吉林、江蘇等幾個農機大省。銷售*的經銷商市場份額占比僅僅7.74%。第二,亂。因缺乏品牌支撐,競爭手段單一,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第三,弱。經銷商服務能力、分銷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均偏弱;第四,差。多數小經銷商硬件設施與軟件建設都較差,如庫房簡陋、三包服務設施缺失、管理水平普遍較低;第五,小。銷售額100萬以下的經銷商1.6萬余家,占全部經銷商數量的82.21%;銷售額僅僅189.65億元,占比24.24%。多數省份的經銷商積貧積弱,集中度很低,分布在一些農機大市場里面;第六,絕大多數經銷商的商業與盈利模式均停留在農機銷售上。第七,區域窄。跨區經營的經銷商較少。除吉峰、天農、蘇欣、青園集團等少數大經銷商外,均屬于本省或本市經銷商,經營區域均十分狹窄;第八,經營理念落后,管理原始、缺乏戰略支撐。
從現實因素分析,2019年整體市場低迷,需求疲軟,導致經銷商經營困難重重。但難以克服的痼疾或成為壓垮一些經銷商的后一根稻草。第一,九成以上經銷商的主營業務以農機銷售為主。客觀原因是經銷商力量薄弱,轉型難度較大;主觀原因是多少經銷商經營理念落后,創新意識不夠,畏懼風險。第二,經銷商經營品類單一,且高度雷同。主要經營拖拉機、收獲機、農機具、植保機械等傳統機具。第三,經銷商的利潤率普遍偏低,除極個別經銷商外,絕大多數在2%以下。因為市場低迷,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許多經銷商通過價格戰來維持經營,此其一;其二,多數經銷商都是以現款進貨,資金占用多,成本上升;其三,經銷商墊付補貼資金,而一些用戶拿到補貼款后或滯后或不給經銷商,給經銷商造成較大損失,令經銷商的利潤率更是雪上加霜;其四,經銷商經營品種單一,市場持續下滑,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其五,利潤獲取渠道單一,利潤模式落后;后,經營農機品類多為傳統的中低端產品,也是導致利潤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商業與盈利模式的重塑正成為農機流通行業的呼聲。
產品為王時代到來,經營業績冰火同爐
市場的競爭本質是產品品質的競爭,市場低迷檔住的是品質出現問題的企業,但擋不住高品質品牌的快速增長。
2019年農機市場下行壓力再度加大,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農機行業告別了“黃金10年”,傳統農機市場退潮,農機市場進入深水區和空窗期,市場模式進入轉型期等,勾勒出存量市場背景下我國農機市場現階段鮮明的特點。反映到行業上,曾經輝煌鼎盛的企業進入衰退,曾經賺的盆滿缽滿的企業進入破產模式。反映到市場上,曾經車水馬龍的農機大市場門可羅雀,曾經供不應求的農機產品大量積壓。
哀鴻遍野的市場卻也有另一道風景。迪爾的采棉機一機難求,英虎、巨明、國豐、金大豐的玉米收獲機加班加點依然難以滿足市場銷售,吉林康達、德邦大為的免耕播種機市場大幅度攀升,美迪、中機美諾的青飼料收獲機市場穩步推進,紅珠的馬鈴薯收獲機市場占比高達50%以上……。這些變化再次詮釋了一個道理,沒有差的行業,只有因抓不住機遇而江河日下的企業。增長的企業都是相似的,即他們的都把產品品質的提升作為公司核心的工作來抓,以優質品質搶占市場制高點。下滑的企業絕大多數因為產品品質出現問題導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二手農機市場崛起,市場需求漸入佳境
在傳統新機市場低迷之時,二手農機市場漸入佳境。
通過對2019年二手農機市場的市場調研,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二手農機市場或成為一個大產業。2019年我們兩度對全國較大的二手農機市場山東郯城農機市場深入走訪調研,發現二手農機市場暗流涌動。
山東郯城二手農機市場,綿延數里,分布著大大小小近200余家二手農機經銷商。與新機銷售市場冷冷清清形成鮮明對照是市場銷售紅紅火火,不少來自云南、江蘇等全國各地的用戶千里迢迢過來購買二手農機。通過對其中10余個用戶的訪談,我們可以歸結為:第一,經營范圍很大,用經營者的話說“買全國賣全國”;第二,二手農機價格低,成為主要的賣點;三是二手農機成色足,我們發現很多二手農機使用年限不過一年或兩年,與新機子差距較小;四是在當前市場低迷、購買力下降的大環境下,二手農機市場快速增長也成為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五是農機投資邊際收益遞減,壓制投資信心,二手農機成為一些購機用戶滿足自用的權宜之計。
基于此,我們預計,二手農機市場未來將成為不容忽視的大市場,但目前市場缺乏制度管理,主要表現為:一缺乏政策規范和支持,二缺乏二手農機標準,三缺乏規范化交易。這些成為制約二手農機市場發展的瓶頸,有待予以規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